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四史”教育: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必修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5-11
收藏 纠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为“四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帮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青年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四史”对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大学生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也能帮助他们培养历史眼光,学会历史思维,客观认识当今世界,认识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前途及命运。

  其次,加强高校“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是“90后”“00后”,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学生们思维更活跃,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仍然处于价值观成型的阶段,缺乏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容易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下、互相激荡的多元化社会中迷失自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开展“四史”教育可以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中的困惑,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再次,加强高校“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使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加强“四史”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使命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最后,加强高校“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指一定群体或者个体对特定的意识形态及其载体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敬仰、遵从。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乎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部分迷茫、少数迷失等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传统,加强“四史”教育,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政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及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

  善用“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大学生学习“四史”要坚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指导,在树立正确的唯物历史观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学习方式方法要注重灵活多样,把讲故事与讲道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第一,将“四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学生都有着各自明确的专业方向,他们将来如何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都与具体的职业理想相联系。高校“四史”教育应当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在日积月累中激发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现实与理想、眼前与长远等各种关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将“四史”教育与创新手段相结合。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对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四史”教育可以积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增强“四史”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丰富“四史”学习的“打开方式”,让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入脑入心。但同时也要注意甄别各类网络资源信息,把好“四史”教学的政治方向,正本清源,绝不能受到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授课形式上,要从教师“一言堂”向问题启发式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系统传授,也要善于设疑引思,问的要点,不是去问“是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让学生在“四史”学习实践中去思考和辨析,提高学习兴趣,勇于思考知识,勤于钻研理论。

  第三,将“四史”教育与日常实践相结合。“四史”教育是一种实践哲学,其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引导到建设和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高校“四史”教育除了坚持学校主体教育之外,还应当让大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学深悟透,切不可满足于“读文章、听报告、看展览、谈体会”的老面孔。譬如,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让青年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社情国情,从而更加明确坚定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国家自豪感和民族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每天规范的升降国旗仪式,重大庆典活动、重要会议开始前全体起立、齐唱国歌等生活中的细节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史”是一座智慧宝库,值得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挖掘。学习“四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坚定高校广大学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只有致力于增强“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 使之适应并服务于教育事业。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 刻苦学习, 掌握本领, 奉献祖国,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主动学习“四史”,主动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2023JSJYDJ2038)、2023—2025年度南京师范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DS2023A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