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理性把握中国经济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05-13
收藏 纠错

  理性把握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保证,也是正确认识国家和个人相互依存关系的关键所在。只有理性把握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坚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向好和发展向新情况大多通过相关宏观数据表现出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来反映,通常也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和城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从主要宏观指标来看,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正增长态势和增速规模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中向好态势,再次展现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按不变价格计算,2024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5.3%,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从供给侧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以及超过一半的大类行业和产品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反映了我国工业经济的稳定向好趋势。分产业来看,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

  从需求侧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势头强劲,在商品零售额和服务零售额两方面都表现突出。这说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消费能力得以展现,内需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断显现。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表现良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明显,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2.7%,表明现阶段我国投资推动力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从综合物价水平等指标发现,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缓慢上涨,对比欧美等国的高通胀现状,表明我国物价平稳。从国际贸易来看,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持平,一般贸易进出口呈现正增长,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0%。上述结果表明,在“制造业回流”“小院高墙”等措施的冲击下,我国仍保证了进出口总额的稳定,特别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和第六届进博会等,充分展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大国风范。从粮食产量来看,一季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表明我国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让人民端牢中国饭碗。

  综合以上方面来看,宏观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这是宏观数据给我们的直观感受,也是现实的写照。

  微观个体预期稳步改善

  从微观构成上看,我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总规模和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因区域、城乡、行业和收入等的系统性差异,不同群体对宏观整体数据和个体数据的认知会存在不同。从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的转化上看,任何宏观数据在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后得到的微观数据,都不如整体表现得那么有冲击力,但一定程度直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感受。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经济情况的感受天然存在差异,一些个体的差异性尤为明显,但绝大多数源于微观层面的认知差异。

  需要客观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对于国内而言,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微观主体预期偏弱。宏观数据的增长表现证明了经济的回升,但微观个体却对整体的经济回升感受不甚明显。特别是民营经济面临发展困境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的双重叠加,影响了相关微观个体对经济情况的预判。此外,微观个体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就业情况以及消费和储蓄习惯等都会影响其对宏观数据的感受,存在着个性化和多样性等特征,导致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如此,微观个体的预期正逐步改善。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2%,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增长幅度均接近或超过5个百分点,进一步坚定了微观个体的信心和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从城乡结构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城镇居民约2.4个百分点,对于有效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正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2024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消费支出为453.4元,达到2019年同期的101.1%,旅游消费有望实现新的发展局面。此外,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迅速,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数据显示,作为外贸第一大主体的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同比正增长,也说明民营企业正在努力走出发展困境。

  在一系列组合拳政策的引导下,经济活动所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正在逐步减弱,对于稳定微观主体预期、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要更加关注微观主体的感受,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环境。

  实现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趋同

  宏观数据具有综合性和整体统筹性,微观感受具有局部性和结构差异性,由此产生了看待经济发展的宏微观双重视角。2023年7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要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辩证地看,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偏差”甚至背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宏观数据的综合性和微观感受的局部性。作为宏观整体,应当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尽量弥合“温差”,在发展战略布局中始终充分将微观个体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微观个体,需要理性把握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温差”。

  实践中,可以考虑以中观产业衔接起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产业是中观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效纽带,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衔接起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以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予以体现。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支柱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前沿产业为方向的现代化产业“金字塔”结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发展往上对接宏观经济的稳中有升,往下聚焦微观主体的情况和感受。微观主体通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宏观数据进行再感受,能够更为理性地去分析宏观数据,尽量降低个体差异和感性认知带来的影响。

  理性和感性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数据的认知,更需要坚持运用理性思维,以产业作为衔接的桥梁,理性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关系。即使宏观数据是微观个体的加总,但也无法全部体现微观个体的特征并照顾其感受,且因统计抽样方法的选取,有的数据也不能覆盖全部人群,特别是城乡差异性。这就需要以包容性去看待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中逐步增强微观个体的发展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并改善经济预期,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