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6月22日,陕西省社科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刚、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百余人,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以理论探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陕西高质量发展汇聚思想智慧。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谫博主持开幕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祚认为,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理解新质生产力要与新发展理念紧密联系起来,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次,理解新质生产力要与互联网与信息化联系起来,新质生产力是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与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将对互联网与信息化发展下的生产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要求以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卢黎歌提出,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要求高校培养“新质生产劳动者”。“新质生产劳动者”是指在新质生产力中占有主导性地位的劳动者,创新性是其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劳动者”要熟悉新质劳动资料(如人工智能机器、AI)、新质劳动对象(如大数据、算法推荐)。由此,通过“新质生产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生产力布局上所取得的革命性成果。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需要从四个方面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蕴含:第一,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整体性的核心价值,要求将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体系进行建构;第二,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从根基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创新,突出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变革,从而引发社会治理模式的调试;第四,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数字赋能、制度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
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符合中国共产党关于生产力理论发展的创新逻辑,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逻辑。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张锋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要素支撑,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保障财富供给,为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创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关键要素,两者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表示,以文化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共契表现为:文化建设有助于锚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目标、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系统、拓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样态。同时,当前文化建设还面临文化科技融合不顺畅、劳动者文化素养欠缺、尊重创新氛围不浓厚等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问题。未来,需要继续推进文化建设,助力培育“新人才”、攻克“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核心动能与强劲推力。
本次会议为期1天,与会学者还围绕“唯物史观中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与理论贡献”“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了理论研讨。
会议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