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学术的传承与人格的养成——“雅学堂丛书”第二辑发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8-02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陈静 通讯员鲁小娜)2024年7月26日,由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甘肃文化出版社承办的“雅学堂丛书”第二辑新书发布暨分享座谈会在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作者代表有: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陈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范金民,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出席发布会,“雅学堂丛书”主编、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进宝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李树军在致辞时指出,“雅学堂丛书”是读者出版集团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硕果之一,第一辑10册出版后,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他表示将继续做好“雅学堂丛书”品牌建设,将更多知名专家学者的优秀随笔呈现给广大读者。

  刘进宝在介绍丛书编纂情况时说,“雅学堂丛书”的作者都是中国人文社科界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这些学者能将自己的学术随笔集贡献给“雅学堂丛书”、交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令人十分感动。希望第二辑的出版不辜负读者的期待。

  郑欣淼、陈锋、范金民、常建华等专家学者围绕“学术的传承与人格的养成”的主题作了分享。

  郑欣淼认为,在生活急剧变化的时代,“俗”好还是“雅”好,二者之间尺度如何把握,往往会引起争议。刘进宝教授提出“雅学”的口号,非常难得。他将自己的随笔定名为《故宫缘》,并非一本正经地讲“故宫学”,而是按照“雅学堂丛书”的宗旨与要求,尽量选一些自己熟悉的故事,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书写故宫的学术、展现故宫的风貌,把故宫和“故宫学”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陈锋提出,写一本好书容易,但是出版一套好书,而且连续几辑始终如一,则不太容易。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主编、代表各自领域学术研究前沿的作者、一个优秀的出版社,是出版一套好书的三个必备条件。“雅学堂丛书”无论是书稿文章的选择,还是出版社的编辑水准,乃至装帧设计,均堪称上乘。他认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书,不应收录太过专业和艰深的文章,而应包含学界一些逸闻趣事,传递学术见解和思想,并具有可读性。

  范金民坦言,《史林余纪》收录了30余篇长短不拘的杂文,包括学术师承、教学情况和学科研究等文。入选文章反映了他所在学科和所从事领域的一些现实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我们既是历史的研究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记录者、评论者”。

  常建华介绍,《史学鸿泥》将自己40年来治史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将自己对学术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特别是对明清史、社会史的一些看法总结和分享出来,使读者了解历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社会史又是怎样的。“雅学堂丛书”搭建起了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社会大众沟通的桥梁,希望这套书能起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雅学堂丛书”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知名学者的学术随笔集。丛书精选了他们近年来撰写的学术短文、书评书序及纪念性文章等,是读者全面了解学界大家治学历程、学术思想与学林逸事的通俗性读物,融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诠释了一代学人的使命与担当。第二辑共10册,包括樊锦诗《敦煌石窟守护杂记》、史金波《杖朝拾穗集》、刘梦溪《东塾近思录》、郑欣淼《故宫缘》、陈锋《珞珈山下》、范金民《史林余纪》、霍巍《考古拾贝》、常建华《史学鸿泥》、赵声良《瀚海杂谈》、李锦绣《半枰小草》。

丛书主编和作者合影(从左到右):范金民、陈锋、郑欣淼、常建华、刘进宝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