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哲学夜话:人文经济学与苏州”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12-13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 通讯员王一成 王众凯)为解析人文经济的基本概念与丰富内涵,深入探讨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考察人文经济学与苏州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11月9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哲学夜话:人文经济学与苏州”学术研讨会在苏州高新区举办。专家学者就人文经济学研究和《人文经济学概论》编写出版等重要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厘清人文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内在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指出,研究人文经济学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的综合性社科项目。要结合历史与现实,综合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社会学科揭示以苏杭为代表的人文经济发展路径。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真正回答经济发展与地方文化特色之间的内在关联。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毕京京表示,《人文经济学概论》是一部回答时代之问的时代之作、是包含着“苏州样本”的实践之作、是反映新思想的智慧之作、是奠基研究路径的开创之作。研究人文经济学,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的“苏州样本”,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和逻辑,挖掘人文经济学的内涵和范畴,进一步梳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联。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认为,研究人文经济学需要重点着墨于其理论框架,包括观念、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人文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历史与逻辑的框架下讲清楚其逻辑关联。在此基础上,对苏州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把握,明确人文经济发展对于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思想、方法以及观念有何创新之处,真正勾勒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国防大学原教育长夏兴有表示,人文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展开不能局限于经济学的范畴当中,而需要综合多学科的角度和视野来理解和把握,明确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苏南、浙江人文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解答这些地区取得现代化建设发展成就背后的人的因素是什么。

  奠定发展人文经济的理论基础

  伟大实践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回应伟大时代。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看来,《人文经济学概论》是从哲学高度研究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力作,是系统化研究人文经济学的开创性著作,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文经济学的创新之作,为进一步研究人文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提出,研究人文经济学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深度结合,从典型案例视角考察“苏州样本”中的历史文化、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探究人文和经济的深度结合如何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在理清人文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前提下,需要从促进、带动乃至引领经济发展的文化中凝练地方经验,挖掘出代表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与范本。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信礼认为,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人文经济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人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能力。人文经济学以人文精神为内在底蕴,是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理论,苏州人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苏州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树程指出,推进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充分考察其出场语境和出场逻辑,对人文经济学出场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和批判性反思。深化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时,需要采取“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准确把握人文经济学的中国特征与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走出的是一条既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身国情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人文经济”形态是这一图景的典型形态。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强调经济与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融合;立足于中国自身发展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认为,要追溯人文经济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概念,持续研究人、文化、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是主体,文化和经济是主体活动的产物,主体的产物反过来又培育、涵养主体。在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当中,不仅需要考察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还需要探究西方所谓“文化经济”的发展脉络,明确西方国家发展“文化经济”的具体战略,进而阐明人文经济学的中国特征与世界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认为,人文经济学需要以学理化的研究作为学科体系建构的基本支撑。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以及抽象道德观念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其内在发展是以人文关怀的丧失为代价的。人文经济学研究需要规避抽象思维,以最大多数人的经济需求为研究的最终目的。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伟平表示,人文经济学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发展之初本应包含人文维度,但在发展过程中受资本逻辑的影响,经济与人文之间产生了严重割裂,经济学研究数学化、模型化,对经济发展实践中人文要素重要作用的解释力不足。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何能够取得巨大成功,这就需要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阐明其内在发展逻辑。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车玉玲提出,通过考察人文经济学的出场背景可以发现,以理性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原则与功利主义原则造成了“非理性”的现代性问题,以往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已不再适合时代要求。要进一步提炼人文经济学中包含的文明观,彰显人文经济学所蕴含的价值观转向、整体性向度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作会议总结时指出,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方向,人文经济学研究应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中国学界要以高度的方法论自觉考察人文经济学的时代坐标,厘清文化经济、人文经济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的内在关联,基于时代背景与时代要求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中的人文经济形态,建构具有鲜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特征的人文经济学。

  据悉,本次活动是继2022年“哲学夜话:新时代苏州精神”、2023年“哲学夜话:中国式现代化的昆山样本”学术研讨会后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学术论坛。该系列论坛旨在研究苏州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梳理苏州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哲学高度进行理论化的提炼与建构,探赜人文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逻辑关联。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