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构建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体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1-15
收藏 纠错
  着力构建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体系,是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内核,推动当代艺术健康、有序发展,建构中国艺术美学知识体系自主性与当代性的重要举措,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种推进和回应。
  彰显面向各类艺术的多元性与整一性。时空即时间与空间的复合,是一个既抽象又古老的名词,是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的基本概念,亦是一种存在于物理世界或心理世界的结构形态。而艺术创造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并成为时空意识或结构关系的某种载体。时空的这种间性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表现为生命、自然与艺术的相互融通、合而为一。中国古代感于天地万物而后动的生命观,以及品物流行、与天合德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仅构成了中华文化各家各派进行理论建构的哲学根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艺术的基本走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时空观念亦产生了极为关键的影响及意义。因此,中国传统艺术在这种宇宙观与生命体悟的深刻影响下,极为注重与自然的联系,重视从艺术与外部的联系中拓展艺术内部的时空结构,以优美、柔韧而具时空绵延的张力,贯穿于中国艺术结构的思维、运作与物化整合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充满了一种东方特有的美学韵调。基于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美学的生命底蕴,以宗白华与方东美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之下,运用中国特有的言说方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时空意识进行论述和阐发,在学术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艺术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而且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演进方向。
  时空之于艺术,具有基础而关键的意义。以时空为向度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审视,大体可分为时间化艺术(如文学、音乐)、空间化艺术(如建筑、绘画)、时空化艺术(如戏剧、舞蹈)三大类。其中,“化”指向的是一种极具生命活力的动态构建过程,其所呈现的时空形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结构关系亦纷繁复杂、灵活多变。但这种面向各类艺术的个性化与多元性,又有其内在的共通性与整一性。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不仅包孕着中国传统各类艺术个性化与多元性的时空形态与结构关系,而且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生命精神、时空意识和审美气度。而这种基于生命底蕴本身的时空意识与审美气度,正是中华文化的奥秘所在,亦是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之所以能够彰显出面向各类艺术之多元性与整一性的根本之所在,更是保障中国当代及未来艺术创作与理论建构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文化根源。
  拓展面向世界艺术的民族性与开放性。就空间因素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亦并非单一性的孤立存在。相对于异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结构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对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体系的爬梳与构建,需要将其放置于东西方艺术的美学框架中加以整体审视,于民族性与开放性、多样性与统一性中窥知艺术的全貌与真相。
  以20世纪中期为大致的时间节点,时间历史话语开始让渡于空间地理话语,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学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科理论的空间化倾向。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成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对艺术时空结构问题的研究极富启发意义。而间性论的兴起和阐发,又为艺术时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与视野。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思潮、理论思想、创作风格等洗礼的同时,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作品形式、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及理论批评与建构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西化”倾向,因此也就相应地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及其理论建构在自身创新性和独特性上的缺失与不足。20世纪中期肇始于西方的“空间转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后现代视域下历史及理论研究的“碎片化”倾向。空间叙事的断裂式研究使得当今的人们对空间的关注远远多于时间,逐渐缺乏对过往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全局意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在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裹挟着强烈的精神冲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时空感知方式,“时空碎片化”和“时空紧张感”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体系,以独立自由的审美意识和健康有序的时空观念从西方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突出重围,在不断拓展面向世界艺术的开放性的同时坚守自我发展的民族性,重塑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给予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构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向,就显得尤为必要。
  赋予面向未来艺术的鲜活性与时代性。就时间因素而言,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是一种古与今的双向互动关系,其构建及完善既是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阶段存在,也是一个颉颃并进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国传统艺术时空及其内在的美学思想在时间层面上天然具有显著的“古代性”,这种“古代性”是鲜活的、流动的、丰盈的,它在与后世艺术的代际交流与互动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解读、认知与意义,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旨趣及美学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
  目前,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的兴起更预示着未来艺术在时空形态、结构布局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与挑战,而中国艺术时空批评研究及理论形态的建构现状,却呈现出各行其是的局面,或局限于时间性或者空间性的单方面探讨,或局限于对古代/现代/当代艺术时空的分析而忽略了时代之间的承继关系与内在关联,落入简单地就事论事、单线深入,对艺术门类之间的同源性、同构性研究亦未完全展开。也即是说,当下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的体系性研究尚未成形,与之相应的学术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及利用;各个研究领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割裂式研究、板块式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意识。因此,构建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体系是当务之急,需要学人特别增强通观意识,注重关系与过程的阐发,加强其根身性、融通性、体系性研究;重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同源性、同构性;协调“形上”“形下”的有机平衡,实现从“形上”到“形下”再到“形上”的三度循环,避免空疏的理论分析;打通古与今、中与外的时空壁垒,把中国传统艺术放在历史长河之中进行审视,既看到它已成形的时空结构与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影响,又看到当代艺术创作及审视视角对中国传统艺术时空美学的重新解读与逆向建构,从时代赓续与互释中去探寻和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本质、特性、发展规律及精神内核;在古今中外的动态关系中把准自我定位,获取其鲜活而有生命力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推进中国当代及未来艺术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系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王晏清(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