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聚焦“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1-16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月7日至9日,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理学科博士生高级研讨班举办。本届未名论坛主题为“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全程以线上方式举行。

  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安钰峰指出,本届论坛紧跟时代脉搏,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为学科的繁荣发展注入动力。

  内蒙古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达胡白乙拉指出,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携手北京大学及各友好单位一道架起学术交流桥梁,让全国学子有更多机会参与前沿议题的探讨,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监事郝立新指出,在运用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时要把握三个关切,即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特性影响了中国道路的特性;要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之际,应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既要以宽广的胸怀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思想资源,大力推进思想世界、精神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指出,14年来,大批未名论坛学员成长成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塑造了一块具有引领力、号召力的学术品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指出,本届论坛邀请全国高校顶尖学者、资深编辑,整合汇聚多方资源,从多学科、多维度深入对时代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为参会学员搭建了互学互鉴的舞台,为全国马理学科师生呈现了一次丰富的思想盛宴。

  中西马学术对话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介绍了拉美现代化进程的现状,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启示。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指出,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发掘出来,能够成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的富有东方魅力的源头活水。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华民族发展高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高度和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重要意义。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王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在总结环节,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杨河指出,本届中西马学术对话会成功举办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未来走向。

  据悉,本次未名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等协办。论坛共设有18场活动:开幕式、闭幕式、1场中西马学术对话会、1场院长论坛、5场学术沙龙及9场学员论坛。

  (刘泽乾 朱梦琳/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