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蜀道文献整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1-17
收藏 纠错
  本报讯  (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刘瑞湘)1月12—14日,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首发式暨留坝褒斜道学术讨论会在陕西省留坝县召开。会议期间,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留坝县栈道文化研究实践基地揭牌。 
  《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丛书以古代著名交通线褒斜道为主题,搜集沿线古旧地方志,在方志编辑出版史上具有创新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宏伟表示,丛书的编辑出版有利于褒斜道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有利于褒斜道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方志古籍在挖掘历史智慧、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地位独特、作用突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建新表示,方志为蜀道遗产保护传承提供重要资料,蜀道沿线省份要注重厘清蜀道方志核心价值,挖掘蜀道自然与文化遗产。搭建蜀道方志数据库与蜀道数字平台,以整合资源;推动跨学科合作,构建蜀道学术体系。清查评估蜀道资源,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开展蜀道文化传承创新活动,提升公众认知;优化蜀道旅游线路产品,增强文旅吸引力。总结融合经验,推动蜀道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文化多元共生与可持续传承。
  在蜀道研究中,文献考证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蜀道研究会副会长王小红聚焦清初诗人王士禛于康熙年间撰写的《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等蜀道行纪文献,并与蜀道考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认为,王士禛关于蜀道陕南段的描述,是较早记载清康熙三年陕西巡抚贾汉复将连云栈道由木栈改为碥道,从形制上改善道路安全性情况的文献;而自沔县(今陕西勉县)至宁羌(今陕西宁强)的蜀道数十次涉水而过,与五丁峡的险峻及沿途河流窄小有着密切关系。
  方志古籍系统记述一定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历史变迁、乡情民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乡贤名流等,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文脉赓续不断的重要载体。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董嘉瑜看来,从清代留坝厅的设立,可以看到栈道与政区设置间的关系。留坝于明洪武三年设立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设立栈道递运所,成为连云栈道的21所之一。入清以后,先是乾隆十五年因供应差务,道路绵长,将汉中府通判移驻于此。乾隆二十九年,随着汉中府通判取得钱粮职权,作为政区的留坝厅开始设立。至乾隆三十九年,改通判为同知,留坝在区域治理中的重要性和自主性不断凸显。
  留坝位于秦岭腹地,处于褒斜道的心脏地带,境内的蜀道遗址以栈道为主,数量多、类型丰富、保存相对完好,在活化利用栈道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副院长熊梅提出,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中,可以以栈道为牵引,科学合理整合蜀道上的褒河风光和沿线重要人文资源,形成独一无二的栈道品牌。同时,通过创办《栈道研究》《栈道诗文》等科研与科普刊物,开通云上“栈道博物馆”“老电影博物馆”,编排大众参与的《栈道印象》《诗画栈道》等歌舞,开发《烽火栈道》《栈道风云》等网络游戏,持续加强对栈道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普及,形成立体式宣传推广,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讨论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指导,陕西省留坝县人民政府、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黎明(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