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东北大学官网近日报道称,该校政治学和计算机科学特聘教授戴维·拉泽(David Lazer)作为理解与应对误导性科学信息委员会成员参与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发布的报告指出,误导性科学信息会扭曲决策过程、削弱公众信任,并对公众健康造成损害,呼吁采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有效遏制误导性科学信息的传播。
该研究对科学层面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影响,提出了有关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并列举了多项干预措施。在长达两年的研究时间里,研究人员深入剖析了多个误导性科学信息的案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的案例;认真开展了对误导性科学信息传播机制的评估,并设计了减少其危害的对策。
拉泽表示,误导性科学信息不仅影响个人决策,还会威胁民主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公正性。科学为认识世界提供助力,而误导性信息则会对决策造成歪曲,使人们作出往往不符合自身最佳利益的决定。他认为,误导性科学信息给人们的选择权、个体能动性和民主权利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这一由滥用药物而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不会成瘾”的虚假宣传推波助澜的。“如果人们因误解而滥用或避开使用某种药物,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拉泽这样强调。此外,误导性科学信息还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如果制定者对科学存在误解,政策就可能无法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
此外,尽管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来自新闻媒体机构等可信来源的误导性科学信息可能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误报科学发现可能比社交媒体上的不实说法更具破坏性。
由于误导性科学信息对公众健康和福祉构成严重威胁,该报告呼吁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拉泽认为,对科学的信任是消除误导性信息的关键。如果人们对科学失去信任,就会对科研机构产生怀疑,继而为误导性科学信息的传播提供滋生的土壤。报告鼓励科研机构与持怀疑态度或处于边缘位置的群体加强沟通交流。
拉泽指出,抵制误导性科学信息需要系统性的努力,包括开发帮助公众识别这类信息的工具。他认为,在复杂系统中应对这一问题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因为在某一领域实施干预措施可能会导致问题被转移至其他领域。例如,在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尽管社交媒体公司处罚了散布谣言的团体,但这些不实说法仍然通过个人分享的方式被继续传播。“团体虽然被问责,但个人却未受约束。”拉泽说道。对此,报告呼吁学者、科研机构、民间社会组织、科研资助方、记者和新闻媒体机构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等利益相关方共同行动,携手应对误导性科学信息的挑战,增加可信科学信息的供应,提升可见度,拓宽获取途径。
(练志闲/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