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薛诗琪)12月20日,“新古典主义政治哲学暨《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政治哲学列为二级学科,在此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江畅出版了“中西政治哲学通史”的总论卷——《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对政治哲学一般性问题、对象性问题、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和讨论。他介绍,《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的突出特征:其一,它以从宇宙本体引申人类本性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而不是以从现象寻求本质的经验论为理论基础;其二,它以全体人民而不是以单个个人为立论立场;其三,它以社会中所有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不是以个人自由至上为旨归;其四,它以哲学的反思、批判、构建的思辨方法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归纳、证实的经验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龚群从“反思古典哲学”和“重建政治哲学与伦理学”两部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对于几千年来人类哲学的走向给予了全面的反思。他说,现代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离开了自己所坚守的阵地,偏离了哲学的本义,而走向了片面化、碎片化、工具化等。因此,要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体系,就要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回归哲学的本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就构建当代中国本土的政治哲学做出阐释。他提出,在构建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吸收古典政治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应是以“打通古今”为视野、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表示,中西政治哲学的交流互鉴以及在此基础上提炼的一些重大判断,对于理解政治定义、目的和功能具有重大作用,《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一书代表了中国学界对于政治哲学学科建设的最新定位。他认为,当代人类基本共同体正在从国家走向世界,政治哲学超越以往立场的多元走向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支持和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秘书长王立表示,政治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新兴学科,其内在固有的实践哲学品格决定了它必然面向现实、立足时代,聚焦这个时代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政治哲学更应该自觉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哲学知识体系,真切反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伟大成就,求索谋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案,回答解决时代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从“跨学科的方法”“比较的视野”“学科的边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哲学”四个方面提出了面向传统与未来的政治哲学。他表示,如何在这种普遍主义、多元主义的全面的、深刻的分歧中,探讨人类良善政治生活的图景,面临着一系列方法论的、认识论的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熊富标表示,古典主义既是一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传统价值取向的复归。《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一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古典主义政治哲学本体论的阐释逻辑,提倡对古今中外政治哲学进行融合重构,充分体现了“三位一体”的学科特质、整合创新的内容特质、思辨理性的方法特质,从而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政治哲学”。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荣卓在会议总结中概括了学者的主要观点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他表示,构建更加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迈进。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婉芝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政治哲学:理论与历史》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位一体”视角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创新融合式探讨,主张构建新古典主义政治哲学体系,为中国特色政治哲学学科构建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讨论空间、资源载体和方法视域。
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