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组织的强大推动力,但也有可能对工作者的福祉带来威胁。利用工作需求—资源模型(JD-R模型),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在一项新研究中探讨了数字化工作场所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工作场所的有效经验已被证明有助于改善协作和生产力、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成本并促进创新。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工作方式日益成为常态,一方面,数字化工作场所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需求也由此诞生,导致压力、倦怠等负面健康状况出现。若要提升数字工作者的福祉,就需要了解他们面临的工作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必要资源。当前,理解并调和数字工作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作为对社会诉求的回应,一批关注“数字工作场所阴暗面”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这些以定量方法为主的研究成果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不过,也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员工的体验,既限制了对潜在因果机制的识别,又限制了研究者对新颖、能产出丰硕成果的研究方向的探索。此外,如何阐明数字工作场所相关需求并将其与一般工作需求区分开来,仍然有待探究。在研究人员看来,这为组织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契机,从而促进对现代工作环境的理解,并提供在混合式工作时代保护劳动者福祉的洞见。
研究人员自身是作为“局内人”的数字工作者,同时也是致力于研究数字工作心理体验的“局外人”。围绕数字化工作场所的工作需求,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工作者对此有何看法与体验?可以从需求中推断出哪些趋向?何种心理、技术和组织因素对工作者的体验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对多位参与者进行了访谈,并运用批判现实主义反身性主题分析的方法来解析数据,以便进行归纳探究、趋向的演绎识别和溯因推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潜在机制。他们识别了五类趋向主题,前四类与数字化工作场所的工作需求本身有关,分别是超联通(在各个时刻、地方保持连接)、技术压制(认知过载、精神损耗及注意力冲突)、数字化工作场所的烦恼(可用性、可及性等方面的困难)和对错过(包括信息和建立关系的机会)的恐惧,最后一类主题“技术压力”则与数字化工作场所工作需求的后果有关,体现了其对员工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贯穿五类主题的主线是显而易见的,即数字化工作场所技术体验的强度。
研究人员表示,工作强度可被定义为员工在工作期间必须付出的身体、心理和情绪努力的水平,工作强度上升反映了努力的增加。它既涉及工作需求的定量方面,如任务的速度、数量和复杂性,也涉及定性方面,如精神与情感损耗。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数字化工作场所工作需求是工作强度的促成因素之一,但这项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数字化工作场所技术强度(Digital Workplace Technology Intensity)这一概念,参与者的超联通、对错过的恐惧等体验显示,数字工作需要投入高水平的心力。
深入分析揭示了情感成本与精神成本的征收以及数字工作者所经历的情感强度,凸显了技术压力对工作者身心健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在以前受到的关注十分有限。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应用由理论驱动的定性方法来阐明特定的数字化工作场所的工作需求(有别于更广泛的工作需求)及其导致健康损害的途径,该研究提出了工作需求—资源理论,也为相关文献提供了定性研究角度的见解,拓展了关于数字工作者福祉的论述。在远程工作和混合工作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当帮助员工培养必要的技能和心态,鼓励员工以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上达到积极成效的方式管理边界,围绕电子邮件和视频电话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指导,探索应用程序激增的影响和技术可用性、可及性方面的缺点,探讨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细分偏好等个性特征带来的差异,以更好地了解数字工作者的体验和诉求。在数字化工作场所中,保护员工身心健康、优化绩效表现和生产力,应被列为组织机构的优先事项。
(陈禹同/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