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中国式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人民至上底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2-20
收藏 纠错

  我国的边疆治理体系是由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将人民至上理念根植于边疆治理之中,开创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中国式边疆治理模式。

  以人民立场植根的边疆治理理念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植根的边疆治理理念充分保障了治理过程中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外化为各级党政机关的自觉实践,积淀为最持久的思想遵循,充分保证边疆各族人民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边疆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边疆治理理念实现了各族人民同心合力,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增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以人民立场构建的边疆治理共同体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地缘政治、宗教信仰、民族问题等多重因素互相叠加交织,社会治理必须谨慎对待全面考虑。以人民立场构建的边疆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基于行动交换、信息共享、价值共创的责任共同体,能够有效协调多种治理手段,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过程,全面覆盖了边疆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和政策,有效拓展社会善治的路径。 

  以人民立场表达的边疆治理政策为支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在边疆社会治理全过程,融入到边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再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边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既是中国边疆治理优势和效能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边疆治理模式的重大成就。 

  以人民共享的边疆治理目标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边疆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人民共享是国家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为我国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边疆治理始终以人民为底色,彰显出巨大的优势,凝聚起蓬勃的发展伟力,为我国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等多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系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二级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