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婺剧出海:地方小戏何以绽放海外?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2-20
收藏 纠错
  婺剧出海,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2025年一开年,中国婺剧艺术研究院就组织力量赴加拿大、玻利维亚、智利、巴巴多斯、孟加拉国访问演出,开启了婺剧出海的第33个年头。从1993年首次赴日访演至今,婺剧的足迹已遍布五大洲,演出300余场,被誉为“戏曲出海的一张金名片”。尤其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婺剧“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海外”,不仅赢得了广大乡村和城市的观众,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民间特质:
  婺剧出海的文化基因
  婺剧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拥有500多年历史、长期活跃于乡野的民间艺术形式,婺剧扎根八婺大地,同时融合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多种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民间文化特质自成一体。这种民间特质正是婺剧出海的文化基因。
  早在20世纪90年代,婺剧改革的突破口就放在农村。进入新时代以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在坚守“戏曲本体,东方神韵”的基础上,反映时代精神,在当代审美视界中复排了一批经典剧目,用“流动车”“小舞台”等灵活形式,为婺剧撑起了农村市场,找回了观众的情感认同,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时至今日,婺剧仍秉承“送戏下乡”的优良传统。考虑到农村观众喜欢文武结合、热热闹闹的传统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持续打造“农村版”婺剧,在阵容、布景、灯光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在农村演出。这些都使婺剧与生俱来的民间特质得以保持和彰显。
  事实上,婺剧已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人民心中。在浙江金华的山门头村,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能咿咿呀呀地唱几句婺剧,你可以在“村晚”上看见由村民自编自导、全妆演出的婺剧《万紫千红盛世山门》《穆桂英挂帅》。在郑店村,婺剧迷们每周六下午就聚集在文化礼堂,自发地进行排练;近年来,郑店村还通过举办婺剧坐唱班、婺剧锣鼓班,全力打造本土婺剧文化品牌,创作了婺剧小戏《草堂清风》等剧目,并受到广泛好评。
  显然,婺剧扎根农村、服务人民的民间特质,使得婺剧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多、更大的“人缘”。这种娱乐性和适应性,无疑是婺剧能出海远航并获得海外观众喜爱的文化基因。
  时代特色:
  婺剧出海的文化前提
  对于中国戏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其发展的根本路径。新时代的婺剧在保持其民间特质的前提下,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凸显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特色正是婺剧能绽放海外的文化前提。
  近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致力于婺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守传统经典的基础上,运用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求古老戏曲传统与当代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情趣与都市风潮的和谐兼容,复排了“青春版”《穆桂英》《白蛇传》《红灯记》《程婴救孤》等婺剧传统剧目,创演了《血路芳华》等革命历史题材婺剧,在挖掘重排传统经典、推动新剧目创作两方面,凸显了新时代婺剧的鲜明时代特色。2024年3月,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通过了《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作为一部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婺剧的创新发展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和限定,并将“提高婺剧影响力和传播力”作为立法宗旨,为婺剧时代特色的凸显提供了法律保证。
  毋庸置疑,如果说婺剧的民间特质是婺剧出海的文化基因,那么婺剧的时代特色则是婺剧出海的文化前提。
  效果为王:
  婺剧出海的文化策略
  婺剧作为一方水土滋养出的地方小戏,能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成功出海,关键还在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在保持婺剧文化特性的同时,善于对婺剧进行出海前的调整,即“国际化表达、现代化创编、创新性继承”,旨在提高婺剧出海的温度、深度、效度,实行效果为王的文化策略。
  第一,婺剧出海要有温度。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差异与习俗。这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中国婺剧的热度。在海外演出前,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会精心挑选剧目,并根据国外观众的审美偏好对题材、内容、唱词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演出时还开展了一些互动式的交流和宣传活动。比如,在圭亚那演出时,演出人员在做好舞台设计的同时,还专门打磨解说词和字幕,并在当地院校进行婺剧沉浸式教学。又如,在荷兰演出时,邀请观众体验婺剧脸谱的艺术魅力,谢幕时跳起了当时在全网风靡的“科目三”舞蹈。通过强化与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共振,走心用情地满足海外观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进而收获了热烈的掌声,提高了婺剧出海的热度。需说明的是,这些活动都是以增进文明互鉴、文化平等且不失婺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交流的严肃性为前提的。
  第二,婺剧出海要有深度。“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通过精选受众广泛的经典剧目,在发挥“文戏武做”之长的同时,不断进行剧目创新,以期提升剧目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经典折子戏《断桥》《三岔口》到近年来创新编排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白蛇传》《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的“海外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力图使出海演出的剧目“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此外,表达方式上也尽量体现创新,尽力捕捉能引发共鸣的“流量密码”,以持续带给观众新鲜感和惊喜。尤其是极力呈现多元化表演,通过精心挑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技艺,如拉线狮子、九节龙、民乐等,使演出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内涵。
  第三,婺剧出海要有效度。婺剧出海始终以追求文化交流的有效性作为重要标准。如何提升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使婺剧出海演出融入外国的一些艺术节,或者作为中外建交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2025年一开年赴拉丁美洲的访问演出,就与智利“圣地亚哥一千”国际艺术节、巴巴多斯“鱼龙节”融为一体,成为艺术节的一部分。而赴加拿大的演出,则成为中加建交55周年庆祝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这样就进一步深化了中外文明互鉴,提升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正是在这种注重效果的文化策略引导下,婺剧从浙江金华走向世界,出海之路走得踏实、稳健,并留下了无数令人动容的精彩瞬间。古老的婺剧作为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留下了生动的注脚,为深化文明互鉴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婺剧出海兴于文化自觉,立于文化自信,成于文化自强。正是在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的推动下,浙江金华婺剧人通过深入挖掘婺剧文化的内在逻辑和精神特质,认识和把握婺剧的传承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婺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婺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最终绽放出“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海外”的美好景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儿童歌舞剧百年发展史研究”(22BD0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 齐泽垚(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