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教育,我们便不能不去研究课程和学习。课程是把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在今天世界各国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中,所有的课程都是昨天知识的积累,教材都是昨天知识的载体。它忠实地反映着昨天知识的逻辑。今天的课堂传授的是昨天的知识,但要培养的却是面向明天的人才,这就是今天各级各类教育面临的矛盾。改变教育“基于昨天”“为了明天”这一矛盾,改革学校育人过程中重知识、轻智慧这一教育模式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教育的永恒主题
为什么地球上人有教育,而老虎、狮子没有?这是因为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便是教育不遵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有着和物理学不同的底层逻辑。物理学讲物质守恒、能量守恒。事实上,如果教育一定要讲守恒的话,那便没有教育。老师把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有了知识,老师没了知识,教育便无法进行。知识的传递在量上不守恒,在交换过程中不对称。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剧作家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如果思想和思想碰撞,还会产生第三个思想、第四个思想。
为什么教育能够突破物理学的限制?这是因为人类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最伟大的发现——语言。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知识与智慧跨越代际的传承成了可能。所有的动物也有语言,能发出单音节,能够表达它的思想,并传递给它的后代。但是,由于它没有系统的语言,就不能形成系统的思想,它的生活与生存的技能只能在代际间传递。今天我们能读到两千多年前的《几何原本》《易经》,都得益于语言的产生。语文其实主要是由两门学科组成,一个是语言学,研究字怎么组成词,词怎么组成句;一个是文学,按照高尔基的定义,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描述人的一门学问。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就是研究人、培养人的一门学问。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我们才得以跨越代际地传承人的思想。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首先要从问题出发
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那样发明,像艺术家那样创作,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那样引领发展,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是以问题为起点,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智慧,以兴趣驱动思维,让成功引领成功。
第一,以问题获得智慧,首先要从教材开始。今天的教材是昨天知识的传承。现在的初中数学老师会讲平行线、直角三角形。“两条平行线内错角相等”是一条定理,但它没证明,证明不了。而老师在课堂上拿着量角器比划比划,就把它当作是一个证明的过程,误导了孩子。没证明就说没证明,证明不了就说证明不了。没人能证明平行线定理是对的,也没人能证明它是错的。所以,俄罗斯的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证明不了它,也证伪不了它。那便另起炉灶。过一点之外可以作无限条直线和它平行,这便产生了罗氏几何,而后又产生了黎曼几何,非欧几何体系等,就是从这一条定理开始,这叫第一性原理。真理是相对的,老师是可以质疑的。
第二,以兴趣驱动科学探究。在中小学,科学探究一定要和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非常欣赏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松江分校,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小课题研究,100%的学生都在从事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分阶段的,需要以学生的成功来引领成功,今天的成功是明天成功的一个台阶。孩子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给孩子以掌声,给孩子以鼓励,这是让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我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拔尖人才是秀出来的。要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在数学、物理、人工智能各个领域里充分展现各种才能,这就是以成就感来激励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这样才是让他们能够发展自己,成为他们从事研究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
第四,推进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策略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指向的梯度设计。对学生而言,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要立足个体参照,奠基群体参照,指向社会参照。个体参照也就是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只要能从当中获得一点自己未知的,其实别人都知道的“新知”,就足够了。相当于布鲁纳的再学习、再发现。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每天的进步,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点,相信明天会做得更为出色。要个体成就自己,然后走向群体参照。所谓群体参照,就是在群体里,你是出类拔萃的,能力争第一的,能争金夺银的。当然,群体参照的范围可能不同。所谓社会参照,就是放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参照系中去比较。社会参照比较残酷,只认第一、不认第二,所以才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学校内外的联系互动,也就是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一贯联通。当然还需要政府、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因为研究性学习毕竟需要有一定财力的支持,要有设备、设施、时间、空间。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多元的,是重在过程的,是注重过程表现性和多元综合性的评价。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成为探究者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探究者。高等教育哲学表明,大学有三大职能: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基础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一个职能:传授知识。而今天的社会已经打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定义,基础教育也要创造知识。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成为一个探究者,首先要探究自己的课堂,探究所教学科,所教年段的学生。要使得教师成为探究者,首先要让教师树立享受生活首先要学会享受创造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中,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自己教学的语言。改变语言就是把确定性的语言改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语言,在互动中共同寻求答案的语言。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能够更加贴心地对待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总说教师是权威的知识掌握者,然而,走出了教师所教的领域,那可未必。教师从事研究性工作,一定要要求自己什么都懂一点,在自己所教的领域懂得比别人更多、更深、更透彻。与此同时,要了解整个研究规范,了解学科的发展,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引领学生学习的好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学会等待。孩子还是小孩,他的成长还需要时间,要等待,要懂得留白,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思考,更多的时间去犯错,在犯错的基础上学会反思,最终获得成就。教师也要学会容忍失败。我一直建议,学生自己会发现失败,会懂得反思,给他一点启发就可以,这在科学史上有很多的案例。
最后,要善用AI,学会像AI一样不断迭代,自我更新:和任何一位智者聊天,他只能告诉他个人的经验与智慧;与AI聊天他告诉你的将是“人类”在千百年认知过程中积累的智慧总和;学会把AI当作朋友、老师;学会像AI一样不断迭代,自我更新。
一定要学会和AI同生共长、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人机共存。人机共存并非掌控机器人,而是要尊重它。人类一定要表现出自身有不弱于它的智能,也在不断地探究,不断地了解新事物,不断地把握新事物、创造新事物,大家有同等的或是互补的能力,这才是人机共存最基本的条件。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