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政治安全保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3-05
收藏 纠错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要始终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安全的根本前提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则是维护政治安全的根本前提和核心要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政治安全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意味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维护政治安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坚持党的领导还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治国理政水平,确保党能够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和挑战,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完善党对国家安全工作领导的制度体系是政治安全的关键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制度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法律规范,建设网络空间法治体系,保障舆论安全。
  首先,持续完善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要工作,向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负责,确保国家安全战略高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了党的领导机制和法治化建设目标。《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细化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强化党在国家安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巩固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为应对复杂安全挑战提供制度化保障。
  其次,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的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奠定了国家安全法治化的基本框架。随后出台的《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构建了多层次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明确了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义务,为政治安全领域的法治化实践提供了系统规范和操作指引,强化了国家安全工作的法治保障。
  最后,建设保障舆论安全的网络空间法治体系。我国已颁布150余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涵盖信息安全、数据保护等领域,为互联网治理奠定法治基础。国家注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网络执法,创新实施模式,维护网络空间公平正义。通过强化司法机关协作及与网络平台、网民的协同治理,形成网络治理共治新格局。同时,完善法治监督体系,健全党对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的领导,推动体系协调运作。我国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互联网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为维护舆论安全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政治安全的思想基础
  《决定》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进而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路径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确立了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守这一指导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引导全党深入领会党的光辉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格局,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拓展思想宣传的新领域,以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觉悟、全局观念、看齐意识;同时,在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坚定信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引擎”。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阵地,必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引导民众铭记历史,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结合网络空间治理,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提升舆论引导力,倡导依法文明上网,优化网络内容生态,培育积极网络文化。此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深化与实践逻辑研究”(22ZDA120)】
  (董少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苏雅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博士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