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3-05
收藏 纠错
  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首次国内考察便来到辽宁,半个月后,又再次踏上黑土地考察、听取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厚望,饱含着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信心和期待,极大地鼓舞着东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东北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东北振兴发展不断取得重要成效。
  立足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东北地区在投资质效、创新驱动、产业协同、消费和外贸、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梁启东表示,东北三省全力以赴抢机遇、谋项目、扩投资,努力把政策“含金量”变成发展“实物量”,投资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撑作用得到增强。其中,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充分发挥“跳高队”作用,提升对东北经济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全省经济质效。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表示,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东北地区在新时代适应国家战略要求、破解自身发展瓶颈、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要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升内生动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尤其在粮食安全、装备制造等领域要强化国家战略功能。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将发展立足点锚定在高质量发展上,其核心逻辑在于破解历史性矛盾、应对内外挑战、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的三重必然性。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屹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突破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抓手、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引擎、是筑牢安全屏障的创新路径。东北地区唯有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以数字经济重构传统产业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才能打破“资源诅咒”,实现从“量”向“质”的根本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对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梁启东提出,要深化央企与东北地区全方位合作,以更大力度投资东北、布局东北、建设东北、发展东北,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是国家战略需要,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丁晓燕认为,当前东北振兴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在此关键阶段,制度创新迫在眉睫。通过加快制度创新,能够有效释放国企活力与民营潜力。在深化国企改革进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是提升效率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必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简化审批流程、降低税费成本等,以此培育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梁启东表示,东北地区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以高水平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以战略眼光、全球视野谋划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缘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优化开放环境,统筹投资、贸易、通道、平台,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东北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系统科学思维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应用,要求东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注重整体性推进、要素间协同性发展,将东北区域优势融入国内大循环。同时,与国际市场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区域振兴与国家战略的有机统一。苏屹提出,应构建东北亚要素配置枢纽,建设沿边开放通道与跨境产业链,完成区域协同破壁,推动哈长沈大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此外,要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竞争力,围绕“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同步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思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梁启东表示,东北地区必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东北全面振兴应以创新为核心,打破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制度、模式等多维度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丁晓燕提出,要积极推动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比如,在装备制造领域,大力推广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能耗与环境污染,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速东北振兴,需强化顶层设计,编制东北产业转型专项规划,设立国家级传统产业升级试验区,为产业转型筑牢根基。丁晓燕认为,应设立东北振兴创新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踊跃投入技术改造领域,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此外,要积极争取试点突破,在沈阳、大连、长春等城市开展“国企综合改革+民营经济赋能”双轮驱动试点,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点带面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时,向国际贵宾介绍了哈尔滨这座“双亚冬之城”:“哈尔滨是中国著名的‘冰城’,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来到哈尔滨,我们真切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的新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要实现以“冰天雪地”使东北振兴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区域发展新路子,需要围绕冰雪运动做好冰雪经济的大文章。例如,要加强冰雪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冰雪场地设施水平,为冰雪运动和旅游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打造冰雪旅游品牌,提高东北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此外,东北经济振兴还要不断开辟更多新赛道、新业态、新场景。
  当前,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体现了从“输血式帮扶传统工业”向“激活内生特色经济”的转变。苏屹提出,要打造“冰雪+”复合生态。通过国际赛事联动旅游、开发四季冰雪产品等途径,破解“半年经济休眠期”现象,并依托东北工业基础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与此同时,以“冰雪+产业”推动冰雪跨界融合,如在黑河打造的从“一季”向“四季”的亚洲首座汽车低温测试场,赋能汽车产业全季研发。此外,加强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推动黑吉辽三省优势领域互补,联合日韩、俄罗斯共建跨境旅游线路及标准互认,打造“冰雪经济走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吴屹桉(报纸)王晏清(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