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徐梵澄对中西印哲学经典的会通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3-10
收藏 纠错
  徐梵澄先生(1909—2000)的学术贡献可分为四汇:其一,翻译尼采著作;其二,译释印度韦檀多哲学古今经典;其三,以英文著述向印度及西方译介中国学术菁华;其四,会通疏释中国哲学。这四个方面一言以蔽之,皆重在比较与阐释,重在会通中西印哲学经典。
  徐梵澄以为,若求世界之和谐大同,必先有学术之会通;而学术之会通,在于义理之互证。在义理上既得契合,在思想上乃可和谐。不妨其为异,不碍其为同,万类攸归,“多”通于“一”。而中国、印度和西方皆有其深厚的精神哲学。他的主要工作正在于比勘中、西、印经典文字,会通三方精神哲学之义理,以期成此悠远路途之初步。我们可以拣出三部著作,略示其学术义旨。
  《玄理参同》
  《玄理参同》是最能代表徐梵澄比勘创通精神哲学的思想成果。《玄理参同》原名《赫拉克利特》,著者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是当代印度韦檀多哲学之集大成者,他在这本书中以印度精神哲学的眼光阐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由此揭示出古希腊的精神哲学传统。徐梵澄将此书译为中文,并加以长篇疏释,以中国精神哲学参入其中。由此,可将此书看作中、西、印精神哲学之“参同”。徐梵澄以为精神哲学之理可简称“玄理”,遂将书名改译为《玄理参同》。
  阿罗频多在《玄理参同》中谈到希腊哲学与印度哲学的区别,进而指出赫拉克利特的殊异之处:“希腊人的哲学和思想,是人类迄今在智识上最富刺激性和明晰性的。而我们印度哲学,在其萌蘖期却属直观,能刺激起对事物的深沉识见。我们说,没有任何希腊思想家,比这作简语的哲人赫拉克利特更能直接刺激人的了,他的思想,保持了且添加了一点古代‘神秘者’的古老的心灵和直觉的视见。他于理性主义的倾向是有了,但尚无那推理心思之流动的明朗性。”
  徐梵澄进而疏释,在古希腊,柏拉图仍然重精神契会、心灵与心灵的相接,然后有哲学可传,以为传授哲学真理,文字几乎无能为役。当然,后世仍有赖于柏拉图的文字,但在哲学发展时代,希腊不是没有另一精神追求,即神道。然而或幸或不幸,在中国并没有与希腊相似的哲学发展,也没有类似印度的精神哲学,亦没有西方的宗教。但中国不是没有精神上的追求,也不是没有哲学与玄学。整个中国文化是另开一面,与印度和希腊不同,正如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又互不相同。自其异者视之,三者分别峙立,各自定其一尊。就希腊哲学及近代西方哲学而论,印度没有,中国亦没有。就中国本土观之,我们笼统称之为玄学,然道家之学可谓之玄,儒家又不好全谓之玄,魏晋间称《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之学,而儒道两家兼摄。
  《孔学古微》
  《孔学古微》是徐梵澄先生在印度撰写的一部英文先秦儒学史。面对印度和西方读者,他在书中阐释“仁”这一观念时说,孔子并未说明为什么要爱人,但“仁”本身不就是原因吗?我们需要在这源头活水上附加任何武断的理由吗?在瑜伽的义度上,说“爱是存在于人性中的神性”,即是说并非只爱人或人类,而是爱一切存在中的“自我”。这正是一个转折点,韦檀多哲学由此向内,儒家由此向外。我们可以确认,同为儒家人物的孟子觉得了“自我”(the Self或者Atman)。“自我”延伸之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转向道德伦理领域,扩展至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大众;另一条是向内或向上转向在上的神圣性,即形而上学领域,个人得以纵向提升。儒家学者认为,如果个人圆成只是为了自我救赎,而非为了全体,那么有何用处呢?儒学向外的努力旨在使社会进步,大众成长,人类整体最终得以超越。
  《陆王学述》
  《陆王学述》是徐梵澄晚年归国后的重要著作,有副标题“一系精神哲学”,可见其以精神哲学阐明陆王心学的用意。他在书中说明,将宋明儒学列入精神哲学一类,是因为二者内容大致相类,而且宗旨颇为相同。在精神哲学中,通常总是以身与心对,中间还有一情命体。心则指情感心(heart)和思维心(mind)。在稍精深的瑜伽学中,还涉及其间之微妙生理体。论及人性,则有高等自性和低等自性。宋明儒学说身、心、性、命之学时,也是分别探讨,主旨或最后目的为“变化气质”,而精神哲学也着重“转化”。两者皆着重身心修为。
  他又将这一系精神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比较,揣想治西方哲学者,不免疑惑这是否可称为哲学。因为“哲学”是由西方引入的新名词,中国从未有所谓“哲学”一词。诚然,此学已超出了纯思辨范围,其中没有形式逻辑或因明。而逻辑或因明,究竟范围有限,不足以弥纶宇宙间之真理。实际上,我们的寻常生活便不全是逻辑的。此学之名翻译成英文,舍“哲学”(philosophy)一名词之外,亦寻不出更恰当的称呼。
  徐梵澄自述其最锲而不舍的,就是数十年来所治之“精神哲学”。何为“精神哲学”?徐梵澄认为,如就人生而说,人在生命之外,还有思想,即思维心;还有情感,即情感心或情命体;还有凡此所附丽的身体。在最内中深处,还有一核心,通常称之为心灵或性灵。在哲学上,将这些统称为“精神”。虽似抽象,然此“精神”是一真实体。在形而上学中,应当说“精神”是超乎宇宙之外,至上而不可思议,又在宇宙之内,为最基本而可证会的一存在。研究这一主题之学,方能称为“精神哲学”。精神哲学的主旨是探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搜求一切知识和学术的根源,其主体甚至超出思智以上。凡哲学皆包括在内,即一切哲学之哲学,“精神哲学”立于各个文明系统之极顶。其盛、衰、起、伏,实与各国家、民族之盛、衰、起、伏息息相关。在徐梵澄看来,物理真理是一,精神真理亦是一,而精神真理有待于哲学上的比勘会通,不徒在思智和推理,而更有待创通、互证。凡人自知或不自知,皆多多少少生活于此精神真理中,而人人皆禀赋有此灵、此心、此性、此情、此体、此气,中西古今不异,只有所见之方面和所表之形式不同而已。
  徐梵澄以精神哲学诠释哲学经典,出于古代哲人真实生命的经典文字,经由精神哲学的诠释,再返回真实生命中去,形成一上升的回环。正如其在《薄伽梵歌》序中所言:“世间一人,古今一理,至道又奚其二?江汉朝宗于海,人类进化必有所诣,九流百家必有所归,奚其归?归于至道!如何诣?内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达(报纸) 张黎明(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