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革。如今,单纯的知识或技能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已转变为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全面素质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核心素养,作为个人终生及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和重要品质,融合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奠定基石,并指明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价值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全面发展,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深化其对问题本质的洞察与综合应对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高校能够助力学生打造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在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及跨学科整合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通过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与升华理论知识。这种全方位的能力提升,不仅为学生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奠定基础,更助其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游刃有余。核心素养还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应对未来社会与科技挑战的关键。在科技伦理等议题的探讨中,学生需全面评估技术创新的深远影响,这既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亦是核心素养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团队协作与项目实践,学生不仅锻炼沟通技巧,更培养共同为目标努力的团队精神。这种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学生的学术与职业发展,乃至未来社会的融入,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石,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学生将逐渐培养出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启发式教学与开放性任务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探究“为何”与“如何”,从而主动发掘问题。例如,在科技研发项目中,学生可针对技术难题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系统化创新思维,还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并解决问题。同时,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力求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参与科研训练、创新竞赛或企业实习,学生得以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锤炼实操能力。例如,在参与企业自动化设备开发项目时,学生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为企业量身定制高效解决方案。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增强其自信与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养还鼓励学生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可结合政策、市场需求及最新技术,开发出切实可行的能源解决方案。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优化课程体系和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校需重视课程结构的多元与合理性。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助力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强化跨界思考。例如,在理工专业中开设“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大数据驱动的经济决策”等课程,引导学生审视技术的社会与伦理影响。为增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应结合理论与实际,涵盖创新方法、商业策划、技术孵化等内容,让学生在实战中磨练创新本领。同时,高校可设立“挑战性课程”或“创新实验班”,为杰出学生提供更高阶、更复杂的学习挑战。以开放性任务为驱动,如设计智能服务系统或开发环保产品原型,促进学生团队协作、实验操作及跨学科知识整合,不断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应关注软技能的提升,如批判思维、沟通和团队协作。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能力。提供语言、文化等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拓宽全球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改革教学模式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高校应积极探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高校可尝试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围绕气候变化或新能源开发等热点议题设计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此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式学习对于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至关重要。高校可设计实践性强的项目,如机械工程中的节能设备设计或计算机科学中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让学生在团队研究中深入探索。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学科知识,还能掌握问题解决的全流程。同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应通过实验课程、校内外实习、科研训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与企业联合的实践课程能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最新技术和操作流程,有效缩短学术与应用的距离。混合式学习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学生可随时通过在线平台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而线下课堂则侧重于互动式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并满足个性化需求。
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方面,高校应结合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价。以项目式学习为例,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中协作、项目执行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最终成果,来全面评估其综合能力。同时,引入学生互评机制,以反馈团队成员的合作态度与贡献,使评价体系更为完善。导师制是实现个性化评价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其学习与实践的指导。导师通过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科研潜力及个人成长,从而提供针对性的评价与发展建议。导师制还有助于学生发掘自身兴趣与优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还应积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以校外视角补充校内评价。例如,通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科研项目或实习实践,由企业和社会机构等第三方对其表现进行评价。这种外部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反馈与指导。
加强校企合作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在新能源或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生可参与企业的实际研发,如研究太阳能新材料或开发智能生产系统。这将使学生直接接触前沿技术,并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和应用环境,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可设立创新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创新项目。通过与企业或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并邀请业内专家指导,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分析。例如,校内创新实验室可让学生自主研究、开发产品原型,从而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可定期举办创新竞赛和科技展,为学生展示和交流创新成果提供舞台。如“智能硬件大赛”或“绿色能源创新论坛”等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积累项目经验,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高校应推动校企合作的机制化和长期化。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开发实践项目、共建实验室,将校企合作深入融入学生培养的每一环节。这种持续的合作模式能确保学生获得稳定的实践机会,并促进学术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以核心素养为基石,培养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高等教育革新的关键所在。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革新、评价体系完善及校企紧密合作,高校可孕育出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且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科技精英。此举不仅能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还可为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人才活力。
(孙上,华侨大学讲师;车长金,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