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作为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性制度安排,该预案由总则、组织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预案管理等部分组成,不仅适用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工作,更为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指导。
理念革新: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布防新格局
源头防范前置,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新版《应急预案》将风险防控提升为战略安排,突出源头治理,着力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预案强调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在具体实施层面,预案明确要求整合气象、地质、环境等多源信息资源,完善立体化风险监测网络,促进专业监测与群防群测的深度融合,实现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全方位监测预警。此外,新版《应急预案》与时俱进,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生物安全等数字时代新威胁纳入应急管理范畴。相较于旧版预案,新版《应急预案》对“预防为主”的理念进行了系统性深化与制度性设计。
科技赋能支撑,打造智慧应急新模式。新版《应急预案》新增“科技支撑”专项要求,凸显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中的核心支撑作用。预案明确提出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和新药品等深度应用于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救援处置等关键环节。在具体实施路径上,着力推进数字化能力建设,打造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集成监测预警、应急值守、信息报送、视频会商、辅助决策、指挥协调、资源调用、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等核心功能。在预警信息传播方面,采用“科技+传统”双轨模式,既依托应急服务平台、应急广播、微信等现代化手段扩大预警覆盖面,又保留“鸣锣吹哨”“敲门入户”等传统方式确保预警精准触达,生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基层强基固本,筑牢应急管理新阵地。新版《应急预案》新增对基层应急工作的专项要求,系统构建基层单位应急管理体系。其中,乡镇(街道)层面着重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专门工作力量,细化应急预案,做好本区域突发事件应对组织协调工作。村(社区)层面重点增强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和组织动员能力,依法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做好本区域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同时,预案提出要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群防群治与专业救援相结合,构建全民参与的应急管理新格局。新版预案不仅延续了属地管理原则,更着重强化了基层应急管理的实操性,体现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治理思路。
体系构建:打造全周期立体化应急管理体系
指挥体系:分级分类压实各方职责。新版《应急预案》对组织指挥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建立了分类分级、权责明晰的应急指挥新机制。国家层面,明确界定了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的职责边界,形成了分工明确的指挥架构;地方层面,强化党委对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并在现场设立临时党组织,确保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部门间协调不畅的问题,确保了应急管理决策的快速传达和高效执行,充分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的深化发展。同时,预案还提出建立应急指挥专业化人才库,通过吸纳各领域专家力量,提升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保障升级:多维度资源协同支撑体系。新版《应急预案》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维度强化资源保障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着力加强国家综合性、区域性应急力量建设,优化专业救援队伍布局,形成协同高效的应急救援合力;在物资保障方面,完善应急物资生产调度、储备布局、价格控制等机制,确保及时供应;在财力支持方面,健全保险体系,发展巨灾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共担作用。同时,预案还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方面,构建“平急两用”的快速输送系统,充分发挥高铁、航空等现代化运输工具的优势;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电力应急保障体系,强化极端情况下的应急发电、照明及现场供电抢修恢复。
管理创新:动态评估强化预案生命力。新版《应急预案》将预案管理细化为六大核心模块:预案编制、预案衔接、预案演练、预案评估与修订、宣传与培训、责任与奖惩,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管理链条。在实施过程中,着重强化预案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避免预案之间的冲突与重复;建立定期演练、动态评估与修订机制,确保预案始终保持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预案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内容,实行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责任。这种动态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将确保应急预案始终与风险形势相适应,为持续提升应急管理体系韧性提供制度保障。
价值实现:推进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能力跃升:全链条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效能。新版《应急预案》优化了应急管理流程,构建起涵盖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的全链条、全要素应急管理体系。在风险防控环节,强调将风险治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处置;在监测预警环节,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预警体系,提升预警信息的精准性与覆盖面;在处置救援环节,完善分级响应机制,确保应急措施与事件危害程度相匹配,同时,强化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机制,明确要求“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信息,并制定舆情管理策略,对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及时予以澄清。在恢复重建环节,注重灾后调查与评估,推动灾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
党政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安全发展根基。新版《应急预案》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党的领导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通过实行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同时,提出加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系统开展风险研判、决策指挥和危机应对等专业能力培训。这种以党政领导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体现了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了领导干部的使命担当,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社会协同:多元共治激活全民应急新生态。新版《应急预案》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通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规范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风险排查、应急处置、现场救援等工作,并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激励。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主动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通过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种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生态,为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