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黄季刚先生逝世九十周年纪念会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4-17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4月12日,“应将有限胜无穷——黄季刚先生逝世九十周年纪念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领域的30余位学者齐聚金陵,共同交流对黄季刚先生及相关的传统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和成果,以期传承其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黄季刚先生,名侃,出生于1886年,逝世于1935年,师承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也是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表示,像黄季刚先生这样的大家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理念需要我们去挖掘和继承,但继承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把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当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文学科不仅是传统的精神守护者,而且是技术文明时代操作系统的调试者,这也是我们仍然坚守这个学科的意义所在。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谈到黄季刚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经历和轶事。他表示,黄季刚先生在教授《文心雕龙》时,开始重义理、重系统,提出了“文辞封略,本可弛张”的辩证见解,把现代和传统结合在一起,在推进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型方面开风气之先。他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观念和方法,即重义理的思想。黄季刚先生强调“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这种读书方法在碎片化阅读,甚至AI替代阅读等读书方式大行其道的今天,对当今学界有很强的启示。
日本中国语学专家、原京都大学教授平田昌司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日本中国语学专家平田昌司谈到日本留学生吉川幸次郎1931年拜见黄季刚先生的掌故,通过这一掌故分析了黄季刚先生特别重视经典释文的治学风格,并在全球古典学术中审视章黄学术。他提出,黄季刚先生读经之法,是应先《毛诗》疏,次《礼记》疏,而后《穀梁传》《公羊传》二疏为最要。同时,黄先生要求,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黄季刚先生能兼顾语言文字和文学,有时候文学文辞也可以给语言文字学提供研究上的启发,要把他放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全球古典文献学史脉络中进行研究。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顾黔介绍了黄季刚先生的学术成就。黄季刚先生认为,音义形“同时相依,而后小学始得完璧”。三者之中,以音为先,次之以义,最后为形。在音韵学方面,黄季刚先生的相关论述见于《音略》《声韵略说》《尔雅音训》《黄侃声韵学未刊稿》等,归纳了“古本韵”28部和“古本声”19纽,系统阐述了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在文字学方面,黄季刚先生发现许慎的《说文解字》大量运用声训详细论述了声音与文字的关系,开辟了文字学研究的新途径。黄季刚先生是现代训诂学的开创者,强调“要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彻底改变了传统训诂学附庸于经学的历史,使其成为独立的系统条理之学。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介绍,本次会议的正标题出自他已故师兄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的第一篇,黄焯记录黄季刚先生所云:“莫将有限胜无穷。惟作学问,却应将有限胜无穷。”
与会者合影 南京大学/供图
  与会学者表示,章黄学术是在中国旧学基础上深造自得,圆融自成,师法特色鲜明的本土转型学术,其学以保守旧学为面目,以小学为体,以审音发明为骨里,在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与时偕行,自成一脉,并日渐产生重要的影响。在9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致敬这一位大师,更要继承这样一种学术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以严谨守护真知,以热忱开拓未来。愿后辈学人承先生之志,让中华古典学术之树常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