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多维透视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互动轨迹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收藏 纠错
  本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李勇
  作为一门跨越历史学与地理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历史地理学有着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执行院长谭宇认为,历史地理学将时间脉络与空间格局紧密交织。对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深入探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更为我们理解当下、谋划未来提供了宝贵借鉴。从古老文明的兴衰更替到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从交通路线的演变到经济区域的形成与转移,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拓展,为学术界提供了审视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全新视角。
  4月27日,在郑州举行的202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年会上,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坚提出早期先民面对食物短缺、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和顽强抗争精神,如大脑和手指进化提高工具使用效率等。人类通过创造新产业和经济形态适应改造自然。例如黄河流域先民,其居住选择体现了生存智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通过对村民赶集这一社会行为的分析,探讨乡村集市的客源空间以及由此形成的村民社会行为边际。她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村民行为具有空间局限性,主要围绕村落、农田和集市展开。农田构成第一个圈层,村落与农田距离反映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集市的分布与村民行为紧密联系,成为村民认知世界的重要空间边际。村民的认知世界和行为边际常局限于十里八村,这反映了土地对农民行为的约束以及集市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人与自然的互动中理解中华文明特质。在中国古代,山脉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还是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提出,山脉在中国大一统王朝形成中的作用较为复杂。从宏观历史地理视角看,山脉虽是地理障碍,但先辈们跨越它实现了地域整合与统一。如秦岭虽为地理分界线,却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体现了山脉的双重性。山脉在历史地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山脉可为现代社会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水利工程在古代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命脉,也是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国家能力的集中体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通过梳理郑国渠建成后引泾灌区在历史上的变迁及历代泾渠图的编绘,说明地方水利传统和治理机制的发展过程。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早期文明。郑州大学副校长王海杰提出,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地域核心作用。黄河下游地区河道和环境变迁研究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
  史前黄河下游河道变徙与先民迁徙、文化嬗变具有密切关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徐海亮研究发现,龙山文化中晚期,黄河下游水沙的空间盈虚振荡、水位升降和规模性变徙,反映了黄河下游地区孕育和发展的避水、治水的灾害文化,促进了先民的迁徙、治水活动。如典型的豫东、鲁西南王油坊文化大迁徙,“大禹治水”文化,促进了区域文化融合。
  考古地理学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路径。如关于商代起源问题,学术界观点众多却无统一定论,存在关中平原、商丘、华北平原等起源说法,但都有局限。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宏伟通过分析关键性古文字的演变,揭示了早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为商代起源研究提供了线索。考古地理学的引入使研究有了新视角。商代都城选址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例如郑州地区商代遗址的城与附近水体的关系。商代起源是一个地理与文化交织的复杂过程,借助考古地理学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背景和机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通过对郑州市豫北黄河古河道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该地区黄河古河道演变与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的关系。
  事实上,学术界很早就重视对黄河历史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曾深入研究黄河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段伟回顾说,邹逸麟厘定黄河历史安流标准,分析东汉后黄河安流及下游河道变迁,指出决溢改道对平原地貌的影响,并全面研究华北湖沼变化和黄运关系。其研究史料丰富、论证清晰,有助于把握黄河变迁的特点。
  会议由郑州大学、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等单位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