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曲亦称“小曲”“小唱”“时调”“俚曲”,它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明代中期逐渐兴盛,并在明清两代广泛传播,为近现代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基础,成为当前传统音乐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明清俗曲从民歌的沃土中孕育而生,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各地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同时,它也对戏曲、曲艺、器乐等其他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连接古代音乐传统与现代艺术实践的重要纽带。
刘晓静、李鸿熙编著,江明惇审订的《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于2024年6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著是作者团队倾注二十年心血完成的重磅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音乐图书。该著兼具文献辑录的系统性、文献译释的科学性与文献呈现的创新性,为中国传统音乐、明清音乐史及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具有突出的学术贡献。
第一,文献辑录与历史还原价值。《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通过广泛搜集明清两代散佚俗曲乐谱,结合史料考辨与版本校勘,首次完成对俗曲音乐文献的系统性辑录,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资料碎片化问题。著作以历时研究视角,在还原俗曲历史形态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校勘与译释实践,使古谱从静态文本转化为可感知的活态音乐,同时以国内稀缺的域外回流文献为补充,完整呈现出民间俗乐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演变轨迹。
该著对传统记谱法的深度解析,既揭示了民间艺人、文人雅士音乐实践的智慧结晶,也为重构明清音乐文化生态提供了新的学术路径。这一文献体系的建立,为学界提供了系统认知明清俗乐曲谱样态的基础性资料,成为连接传统音乐研究与当代学术探索的重要纽带。
第二,古代乐谱的创新性译释。《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对古谱展开了深度译释实践。在译谱过程中,著者针对古谱记谱的模糊性与残缺性,深度挖掘其旋律形态、节奏特征与演奏技法,实现了对各音乐要素的创造性复原。这种译释并非简单的符号转写,而是在尊重历史史实与坚守文献真实的基础上,对音乐形态进行活化重构,以填补历史记忆中的缺失与断层。其将静态古谱转化为可实际唱奏的活态音乐,既还原了音乐作为历史产物的文化意涵,也揭示了其艺术表达的实践逻辑。著作进一步突破传统译谱的线性思维,提出融合历史语境还原、审美范式分析与音乐本体研究的复合型译释路径,使音乐文本转化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艺术存在。由此,每一曲谱不仅再现了明清俗曲的音响特征,更完整揭示了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景观、民众审美取向及音乐思想流变,充分体现了古谱学理论的自觉运用与多维延展。
第三,数字技术赋能俗曲传播。《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音乐研究,构建了“古籍影印—译释转化—云端呈现”三位一体的编撰模式:古籍影印完整保存古籍的文献原貌,译释转化依托识别技术实现古谱的现代转写,云端呈现则通过云端数字资源链接打造多维阅读场景。其构建的“可听化”古代音乐文献传播模式,极大拓展了明清俗曲的海内外传播广度与深度,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种前沿技术驱动下的学术实践,既承续了清中期“考信求实”的文献传统,又通过跨学科融合回应数字人文的学术转向,最终形成传统音乐“考据—转化—传播”一体化的现代化研究范式,为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实践参照。
概言之,《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以扎实的文献辑释、历史考辨与古乐谱转译成果,系统呈现了明清俗乐研究的最新进展,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其所辑释的古谱历经三个世纪的流变与传承,至今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既呈现了民间音乐独特的审美标准与艺术表达,亦进一步打破了传统雅俗对立的认知局限,更从学理层面重构了俗曲作为“文化基因库”的学术定位,为激活传统音乐资源的当代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该著通过系统性文献整理与跨学科理论建构,不仅为俗乐与古乐研究在新时代的纵深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更以多维方法论视角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范式革新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前沿的学术探索,构建了从历史文本到活态音乐的研究理路,又通过本土化话语体系的提炼,推动了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从“资源阐释”向“学科自主”的转型,对传统艺术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重估、文化身份重构及国际学术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系青岛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