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练志闲 刘雨微
2025年5月7—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国际社会对此次重要访问和庆典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海外媒体纷纷展开报道。
在许多人的心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仿佛从未完全散去,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如今,仍有许多老兵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他们的存在是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分析》杂志主编谢尔盖·马尔凯多诺夫(Sergey Markedonov)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官网发文表示,在史学研究中,通常区分学术话语和“国家记忆”。学术话语侧重于解决科学问题,如引入新史料、根据档案研究更新方法论工具和解释;而“国家记忆”则强调“历史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等。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曾说,历史向其研究的时代和时期提出的问题,不亚于那个时代本身所提出的问题,事实的确如此。在这一系列问题中,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记忆占据着特殊地位。正如《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Fyodor Lukyanov)所说,在俄罗斯,伟大的胜利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关键,是内外政策叙事的核心。与此同时,在欧洲,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进程正在进行全面修正。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1945年后世界秩序的调整,盟军战胜轴心国的价值观及其意识形态正遭受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安德烈·伊谢洛夫(Andrey Iserov)说道,“我们以巨大牺牲换来的胜利不断受到质疑”。伊谢洛夫认为,这一现象并非不可避免,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始终坚定不移地反对这种新的亲轴心国修正主义倾向。
汉学家尼古拉·马尔琴科(Nikolay Marchenko)认为,中俄两国并非仅仅依靠贸易维系关系,传承历史记忆也是两国多年来密切合作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俄关系的基础是双方多年来形成的友好政治路线。俄罗斯联邦和中国一直遵守着2001年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的名称和内容都参考了1950年2月14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伊谢洛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莫斯科之行受到俄罗斯领导层与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
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共同见证中俄双方交换2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伊谢洛夫表示,俄罗斯经济面向中国这个崛起市场的目标早已确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就已经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如今,中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转型,为中俄经济、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合作打开了新的大门。
马尔琴科在为俄罗斯《喀山晚报》撰写的专栏文章中梳理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认为中俄合作已达到全新水平。
马尔琴科表示,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充分体现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能源大国俄罗斯与“世界工厂”中国彼此需要。俄罗斯对华出口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此外还有农产品、化学品和贵金属等。中国则向俄罗斯出口电子产品、汽车、服装等商品。近期,中国商家对俄罗斯市场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在俄罗斯跨境电商平台ozon上,1/5的卖家来自中国。
中俄两国合作领域广泛,目前两国间有多个投资项目,不仅涵盖能源领域,还涉及俄罗斯不同地区的建筑、工业和农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双方还将在人工智能和数字解决方案领域开展新的合作。
马尔琴科认为,中俄两国凭借自身努力,构建了独特的对话模式。平等、互利、尊重彼此利益、构建公平的多极世界秩序,这些是两国共同秉持的核心价值观。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尽管时过境迁,但中俄对共同未来的向往始终未变,中俄友谊也因此历久弥坚。
中俄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保持着紧密合作,文化交流作为两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意义。伊谢洛夫强调,当前中俄最需要的便是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俄罗斯民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和电影,中国民众也能增进对俄罗斯文化的认识,这将进一步巩固双方持久而牢固的政治互信基础。
俄罗斯与欧洲思想对话研究国际实验室初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吉里斯基(Alexander Girinsky)在《全球事务中的俄罗斯》杂志发文表示,世界发展的进程促使各文明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这并非意味着要片面迎合当下的地缘政治议程,而是要真正转变文化认同方式。
吉里斯基认为,俄罗斯有必要加强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文化联系,并系统地实施与逐步“取代”与欧洲中心主义相关的文化教育政策。但这还不够,学校教育层面的改革也至关重要。历史和文学教学作为形成现代社会“民族记忆”和“自我认知”的关键文科科目,其传统规范必须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