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该地区约8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虽然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但快速的城市化可能带来不平等问题。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官网刊发文章《拉丁美洲以人为本的城市如何应对多维贫困并增强城市韧性》(How human-centred cities address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build urban resilience in Latin America),探讨城市贫困问题成因,并就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议。
文章表示,目前,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城市人口中,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人们不再认为城市贫困问题仅仅是居民收入不足造成的,而是认为多种劣势叠加导致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出现,多维贫困概念能够更好地解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贫困现象,即家庭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仍然难以获得合适的住房以及享受良好的教育、医疗保健和基本服务的机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的研究表明,该区域超过15%的城市人口正在遭受多维贫困。尽管这一比例低于农村地区,但由于该地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因此受到影响的人数相当可观。巴西、委内瑞拉和墨西哥是该区域城市贫困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因此有必要采取紧急、有针对性的综合行动。
研究人员认为,快速的城市扩张、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居民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许多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地政府的规划和监管能力,导致城市缺乏抵御极端天气等所需的基础设施。气候变化的冲击对城市贫困人口影响极大,如果不采取纠正措施,该地区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的社会进步可能会化为乌有。一些研究估计,到2030年,气候变化可能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人口数量增加300%。气候危机还会加剧原有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公共服务压力。
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城市具有极大的创新和改造空间,可以有效应对相关挑战。学者建议在增强城市韧性的同时,减少多维贫困。例如,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市已经利用社会城市化战略让该市一些最脆弱的社区实现了转型。该市通过对公共交通、图书馆、绿地和文化中心等包容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显著减少了暴力事件。与此同时,巴西的库里蒂巴、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和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等城市也积极出台绿色解决方案,在提供更多经济机会的同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要惠及低收入人群。
解决城市贫困、不平等和气候危机需要综合性长期应对措施。城市规划和管理必须注重公平、环境可持续性和降低风险。其中包括确保规范土地使用,避开高风险区域,同时在安全、便捷且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地区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包容性基础设施投资尤为重要。经济实惠且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节能住宅、具有韧性的供水和卫生设施网络以及安全的公共空间,能够带来变革性影响。为了实现城市转型还需要创新融资机制,包括改进地方税收、鼓励绿色投资以及提供混合融资工具。此外,城市政策要与社会、环境目标保持一致。城市变革性发展并非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实现,社区也要采取行动,增强社会凝聚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文章最后提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多维城市贫困要求政策制定者超越对指标的关注。因为它关乎人们的尊严、机遇、健康、安全和福祉,随着城市化持续重塑区域,城市应该成为区域包容性低碳发展的驱动力。而实现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并将人置于城市转型的核心,既是确保区域发展的关键,也是迈向更公平、可持续和繁荣的城市未来的途径。
(赵琪/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