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推动语言学融合创新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5-30
收藏 纠错

  本报长春讯  (记者赵徐州)5月24—25日,第八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与会学者聚焦语言学理论前沿和跨学科融合路径,对智能时代的语言研究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推动语言学学科的融合创新发展,拓展语言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深度。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不能脱离各语言文字体系及其文化传统差异一概而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文斌表示,汉英文字分别属于表意与表音体系,两者在语言表征方式上差异显著,需从“语言基因”视角进行深入理解。汉语的会意字与名词句在结构上具有一致的意合特征,不仅体现了汉语表达中的独特逻辑,也为名词句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彰显了构建汉语语法研究体系的重要意义。
  语篇不仅是符号系统的择取过程,更是意义生成与创新的过程。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忠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思想,但突破了语言与言语的“二元对立”,将语言视为符号系统与语篇的统一体,二者构成潜势与实例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绍杰融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深入探讨了语言选择机制与认知理据。人类语言交际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选择”过程,语言选择的认知理据源于语言内部符号任意性与外部社会文化理据性的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作为差别性与价值性的符号结构,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框架。在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封宗信看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跨理论对话层面仍面临挑战,亟须开展系统的元理论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梁茂成提出一种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论。这一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对词义与语法结构静态描述的局限,实现了对语料中词汇语法模式的动态量化建模。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邓耀臣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数据驱动分析框架,旨在解决传统政治立场研究中方法主观、分析片面的局限。该方法利用多维语言指标,结合语料库统计与计算建模,识别立场表达中的隐性态度与价值取向,不仅丰富了政治话语分析的技术手段,还为功能语言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跨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样本。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