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朱高磊)6月18日,“惟有园林——陈从周学术思想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幕。展览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名家系列”的又一重要力作。该展览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与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系统梳理了陈从周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开创者与奠基人的卓越成就。陈从周以园为家,为园而生,他将造园与绘画、书法、昆曲、文史相结合,一生致力于园林艺术的研究与传播,用独特的审美视角与跨界的艺术实践为我们解读传统园林的人文之美。
心慕中国园林之美,就能在展厅找到共鸣,探寻其闪烁迸发的学术思想之境。见园林山水之美,见民族诗意之魂。
园林化展厅:动静相宜与“可游可居”
打破传统学术展览的刻板印象,展览最引人瞩目的创新点在于其沉浸式的展陈设计——展厅本身即巧妙运用月洞门、花窗等经典园林元素进行空间划分,营造出“步移景异”、“园景交融”的雅致氛围。流线设计中融入“对景”、“漏景”等造园手法,结合互动体验,生动诠释了陈从周强调的“动观”意趣;而精心布置的丛植小品、框景节点,则提供了可供静思品味的“静观”空间。这种将陈从周园林理念融入展览环境的独创设计,是高校园林专业深度合作的智慧结晶,让无形的学术思想变得可观、可感、可游,成为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亮丽名片。
《说园》辉映:中国园林美学的世界表达
展览系统梳理了陈从周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开创者与奠基人的卓越成就,其核心学术贡献尤以《说园》系列著作为代表。陈从周学养宏富,精通诗、书、画、曲,他深刻洞悉“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的真谛,将深厚的综合艺术修养熔铸于造园实践与理论构建中。《说园》以诗意的语言,精辟阐释了中国园林的美学精髓,其影响早已超越国界,被译为多种文字远播海外,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园林艺术与文化哲学的经典之作。展览通过图文、珍贵书稿等,重点呈现了这部不朽之作的深远价值及其对学界探究园林美学本质的持续推动。
名流雅集:跨界大师的文脉滋养
展览最动人的篇章之一,是生动勾勒出陈从周广博深厚的“名流朋友圈”及其对他学术思想的深刻滋养。他一生虚心求教,博采众长:曾师从张大千习画(是“大风堂门人”),得陈植指点古建,与梁思成并肩考察,向俞振飞研习昆曲……展出的31幅书画作品(含1948年轰动沪上画展代表作的摹本)及大量与张大千、梁思成、王蘧常、俞振飞、叶圣陶等文化巨擘的交往轶事、书信原件,见证了他与顶尖大家的深度交集。陈从周以其赤诚之心,“不耻下问”,从文学、戏曲、音乐、绘画、诗词、乐理等广阔领域汲取丰沛营养,独创性地实践“以画造园”、“以书造园”、“以曲造园”、“以史造园”,将多门类艺术精髓反哺于园林理论与创作,终成一代融会贯通之宗师。其晚年仍不忘师恩,在陈植九旬寿辰时,年逾古稀的他行叩头之礼,那份“饮水思源”的赤子之情,感人至深。
赤诚人生:师者风范与人文温度
展览不止聚焦学术,更以细腻笔触刻画了陈从周的人格魅力与赤诚情怀。作为老师,他对学生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厚的师生情谊跃然于展出的学生珍藏的生活便签、研墨小墨头等日常物件,以及60年代带领学生测绘嘉定秋霞圃的珍贵手稿上。作为家人,他情深义重,夫人1986年离世后,其深情的怀念文字令人动容,独自坚守近十余载直至2000年辞世。这份对师长的敬重、对后学的提携、对家人的挚爱,展现了一位大学者真挚淳厚的人文底色与精神境界。
时代坐标:知行合一的精神传承
展览精心设置“园理·哲思之源”、“园法·造园之艺”、“园境·笔墨之达”、“园情·文脉之融”四大单元,通过丰富展品(包括孟兆祯院士为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所书墨宝等),全面呈现其学术思想体系。本次展览不仅是对陈从周学术遗产及其对中国园林事业卓越贡献的崇高致敬,更构筑起一座宝贵的学术宝库与精神坐标。“几多泉石能忘我,何处园林不忆君。”陈从周毕生耕耘于园林研究与传播,其“知行合一”的治学精神和融汇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的大家风范,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