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项江涛 通讯员 刘亚龙)6月10日,时值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会议聚焦“中华古典音乐与世界文明对话”“中华古典音乐理论构建”“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路径”与“数字赋能中华古典音乐创新”等前沿议题,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的挑战、机遇与创新策略,让承载五千年智慧的中华古典音乐跨越山海,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密码”。

研讨会嘉宾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华古典音乐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文明对话国际日”举办此次研讨会,正是为了搭建一个高水平平台,汇聚各界智慧,共同探索如何运用国际化表达讲好中国音乐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聆听和理解中国声音。
数字赋能与体系建构: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的时代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执行院长齐悦副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华古典音乐”概念的演进背景与研究现状,强调在保持其典范性与民族特色的同时,需与时俱进地拓展其内涵。他认为,数字化与社交媒体为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应着力于跨文化诠释、数字技术赋能与价值理念重塑,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使中华古典音乐真正成为联接中外、促进文明互鉴的坚实纽带。
中央音乐学院编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荃有教授则从学理角度强调,构建中华古典音乐自主知识体系是实现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根基。他通过梳理中国音乐史上“功能性”与“抒情性”音乐的两大脉络及其演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音乐分类背后的礼制、文化交流与雅俗观念。
品牌筑基与文旅驱动: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综合管理部副主任周青青从文化产业实践出发,以国家级品牌项目“中华风韵”“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以及院线运营产品选择和传播效果为例,指出推动舞台艺术国际传播的关键因素。借助品牌优势,贴近目标受众,发挥艺术家魅力,实现中国元素与国际表达的完美融合,有效提升中国艺术的海外能见度与传播力。
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娟以近年创作的京剧《金锁记》和无伴奏合唱《风》为例,从“传统的现代转译”“当代音乐语言的本土表达”以及“中国音乐国际传播中的话语重构”三个方面切入,介绍了融合传统美学精髓与现代创作技术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华音乐传统不再只是形式素材的来源,更是一种内在的审美结构与哲学逻辑。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张朝霞教授通过案例分析,讲述了利用户外演艺这一“绿色艺术媒介”活化城市古建空间、擦亮北京中轴线等非遗文化IP的理论构想。
共情传播与场域重构:中华古典音乐国际传播的对话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钟新教授认为,音乐的“共情力”使中华古典音乐具备天然的国际传播潜力,主张通过“共创”激活中华古典音乐的软实力价值,利用数字技术等将中华古典音乐这种“旧的有趣”资源转化为“新的有趣”资源,增强中华古典音乐的现代感与吸引力。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楠教授深入剖析国际传播中的结构性矛盾,她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法国巡演、腾讯音乐出海计划为例,揭示目标冲突、资源壁垒等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张力识别的动态场域图谱”。
科学解码与AI赋能:科技重构中国音乐传播新生态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韩启超教授聚焦中国戏曲音乐的国际传播,提出要科学实证地研究其核心——独特声腔与嗓音造型。他主张运用声学频谱分析、喉部高速摄影、呼吸生理监测等科学手段,实证研究演唱技法与审美效果的内在关联,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的戏曲音乐话语体系,以国际视角、中国表达向世界阐释其审美意涵。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安教授系统探讨了AI在音乐创作(如智能昆曲引擎)、表演(AI数字人)、传播(实时字幕、多语言处理)、数字化教学(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历史声音复原)等全链条的创新应用。
智启新程:共谋破局新策,共振文明强音
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副院长刘洁教授总结提出,推动国际传播需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勇于融合现代科技与国际视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副院长李晰表示,与会专家在理论体系、新媒体应用等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为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守正创新为基,强化理论、平台和品牌建设,推动中华古典音乐的国际传播行稳致远。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为中华古典音乐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平台。未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将继续发挥跨学科优势,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动中华古典音乐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