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青年对话:激活文化遗产,共创文明未来——2025年6月10日“文明对话国际日”青年对话会纪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6-20
收藏 纠错

  引言

  6月10日,适逢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设立一周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希腊雅典大学共同主办的“古都文明对话: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论坛在雅典举行。论坛期间设立了主题为“激活文化遗产 共创文明论坛”的青年对话会。此次对话会汇聚了来自牛津大学、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参会者围绕文化遗产的数字转化、当代价值、教育传播与青年行动等关键议题展开跨文化交流。以下是本次对话会的核心议题与主要观点:

  一、文化遗产在全球危机中的脆弱性与力量

  气候变化中的“文化迁徙”

  随着海平面上升与土地沙化,一些历史久远的居住区被迫迁徙,随之失落的还有口述传统、食谱、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津大学古典考古学专业莫莉·布哈恩科提醒,气候危机不仅威胁物理遗产,也切断了文化延续的生活土壤。

  文化遗产是对抗撕裂的“最小共识”

  多位青年表达了对国际政治体系失效的焦虑,认为文化与遗产可作为超越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一种“软性纽带”,是对话、互信与和平共处的基础资源。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何怡佳呼吁联合国体系应更重视文化议题,将青年对话机制纳入全球治理框架。

  强调“日常遗产”与“个人文化身份”

  波士顿大学人类学专业安妮·乔纳金强调,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名录与博物馆中,也存在于家庭记忆与日常实践里。从祖母的传统食谱到地方性节庆习俗,每个人都可能是“文化的继承人”。因此,文化遗产的界定也应包含“私人性”与“非正式性”。

  二、文物回归与文明正义:去殖民化的辩论现场

  文物属于谁?国家、人民还是遗址本身?

  围绕大英博物馆中的帕特农神庙雕塑与圆明园流失文物,青年们展开激烈讨论。牛津大学考古学专业周牧宸主张文物应“归还原地”,使其重新融入文化语境与建筑整体;同时,克里特大学教育学助理教授索菲亚·特鲁丽强调文物应“回到人民”,而不仅是国家或政府的象征。

  “象征性归还”与博物馆霸权的批评

  不少案例显示,部分国家虽然执行了回归文物的行动,但缺乏配套的尊重与诚意,往往仅为“表面姿态”。牛津大学环境考古学专业张然然批评这类操作为“文化霸权的延续”,呼吁构建基于“平等协商与历史修复”的新型归还机制。

  去殖民化不只是物的回归,更是叙事的重构

  青年对话表示,去殖民化的核心不在于“失去的物”归还与否,而在于“被压制的历史”是否能够被重新讲述。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生周牧宸强调,真正的文化正义,需要重新定义“谁能说”“谁能展”“谁来保存”的权力结构。

  三、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连接与反思

  技术赋能的“沉浸式遗产体验”

  青年与专家就VR、AR与MR(混合现实)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应用展开交流。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吕宁介绍了多个融合科技与历史叙事的实践案例,包括北京中轴线、敦煌莫高窟、景德镇陶瓷遗产等。她表示,新技术正在从“展示事实”走向“讲述故事”,从“输出信息”转向“促进共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博士生傅凌波分析,此类技术赋能的“沉浸式遗产体验”不仅提升了可见度,还通过游戏化叙事让年轻用户主动探索文化内涵,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参与式共建的转变。

  数字重建的情感边界

  与会青年普遍认可数字技术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可及性,尤其对未能实地访问的观众尤为重要。然而,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生周牧宸也表示,虚拟重构虽可视、但不可触,技术无法替代真实空间中的情感联结与身体体验。因此,“数字遗产”更多是一种参与门槛的降低,而非对“真实遗产”的替代。

  呼吁“批判性数字素养”

  有青年学者提出,虚拟重构可能存在历史假设或叙事倾向,应培养公众的“批判性识读能力”,理解数字展示背后的方法与假设,防止数字技术制造新的“文化想象误区”。

  四、遗产教育与游戏化传播:青年如何学习并传播文明

  游戏中的历史教育

  中清宇大数据国际合作总监熊通分享了诸如《刺客信条》《我的世界》等游戏在青少年历史认知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角色扮演与数字建构,游戏不仅为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还带动了游戏中遗产地的旅游热潮,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考古、建筑与历史的兴趣。

  从“讲授”到“共创”——教育范式的转变

  与会青年批评了当下许多历史教育仍停留在“背诵事实”的模式,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克里特大学教育学助理教授索菲亚·特鲁丽主张将历史教育从“教师传授”转向“学生共创”,通过项目式、体验式、社区式学习方法激活文化理解。

  文化资源的公平获取与数字包容性

  文化教育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只有社会资本充足的家庭才能频繁接触博物馆、剧院与文化活动。数字工具虽可降低门槛,但前提仍需制度性的普及、培训与资源分发。

  五、青年行动与跨国合作:文化遗产的未来如何交给下一代?

  从“对象”到“行动者”

  牛津大学古典考古学专业莫莉·布哈恩科呼吁,不应将青年仅视为文化传播的“受众”,而应赋予其“行动者”与“共建者”的角色。与会青年提出,在文物保护、展览设计、社区教育等多方面,青年都具备创新视角与数字能力,值得更多制度支持与话语空间。

  文明对话需要制度化的“青年通道”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何怡佳提议,应将类似青年对话机制正式纳入联合国、ICOM等国际机构框架之中,在一些全球大城市建立“青年文明对话基地”,从根本上激发全球文化治理的新活力。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遗产”

  波士顿大学人类学专业安妮·乔纳金的发言“文化遗产不只在庙宇和博物馆里,它也存在于我们的厨房、语言、舞蹈与日常生活中。”这一句话,揭示出文化的动态性与生活性,也提示我们,每一代人都在创造属于他们的文明痕迹。

  结语

  在帕特农神庙的余晖与圆明园的回响之间,青年一代正以他们的语言、技术与情感,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意义。他们不是被动的继承人,而是主动的建构者;不是传统的保管者,而是未来的连接者。

  本次对话会不仅展示了青年在文化遗产议题上的洞见与能动性,也为全球文明的共创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愿这样的对话不止于一次会议,而成为文明互鉴之路上的长久回声。

  (牛津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傅雨欣/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