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推进礼学研究创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6-22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 通讯员 滕振铎)6月21—22日,“麓山论礼: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开新”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参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与会专家研究了夏、商、周三代直至晚清民国之际中华礼学发展演变,对中华礼的起源、礼的性质、礼对历代国家治理的贡献、礼的当代价值作了广泛讨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曹建墩表示,考古成果显示远古中华东部地区的礼文化与中原地区礼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礼乐文明最初的曙光。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丁鼎认为,荀子改造了孔子的礼、刑思想,提出礼法融合的社会治理思想,深刻影响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坤鹏表示,西周通过实施聘礼、觐礼、会同礼,对边疆少数民族实现了有效管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渊认为,新发现的简牍文献《兴章篇》将礼学中做人道理与行为规则写入童蒙教材,复兴礼文化从孩童抓起,两汉经验值得肯定。浙江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余全介认为,清代礼学经历了从发明凡例到通释礼经的转变,从而达到了古典礼学的巅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兰甲云探讨了晚清民国之际以礼治国思想的渊源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林存阳阐述了晚清礼学家张锡恭的礼学经世的重要启示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丁进呼吁,应建立中国礼典学,打通礼学和礼制学,掌握中华礼学现代话语权。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与会学者运用丰富的资料,从不同时段、不同角度阐释了“礼”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体现。尽管载体多样,运用场景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展示了中国礼学思想的包容性、统一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会议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