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数字科技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无论是金融、医疗还是交通、教育,各个领域都看得到数字科技的身影。毫无意外,数字科技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与教育领域中的传统学科相比,音乐教育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情绪感知、审美能力,集综合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其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数字科技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子,随着教育部2025年本科专业目录更新,“音乐+科技”跨界融合的新专业正式亮相,标志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向“智能音乐时代”迈出关键一步。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音乐教育增加了自身的学科魅力,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数字素养以迎接机遇和挑战。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及科技运用。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创造力为目的,以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科教育。音乐教育是感性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绪感知,体验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和表达反馈,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音乐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学生们需要通过参加大量表演类的实践活动来夯实音乐知识、技能,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力,在情感共鸣与表达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借鉴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拓展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有了数字科技赋能的加持,音乐教育便有了更好的实践效益。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为正常的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外,一些数字化的音乐类软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知识,一些类似VR的虚拟现实技术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与音乐相关的表演,在提高实时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习感受。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库和网络平台,音乐课程、素材、视频、讲座、乐谱等各类音乐教学资源都变得易获得。此外,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数字科技帮助教师实时记录并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状态、成绩等,学生也可以将课后的想法、感受、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建议等内容实时、准确地反馈给音乐教师,两者实现互动结合,帮助音乐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更具有独特性, 通过数字科技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高效吸收知识和技能。网络互动平台、远程教学、在线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灵活,掌握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与时俱进的音乐信息、与高水平音乐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等都将成为可能。先进的数字设备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创作手段,让音乐创作的门槛降低,变得更加接地气,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同时,数字科技提供了更加新颖的音乐表演形式,增强音乐体验感。
创造音乐教学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在数字科技与音乐教学结合愈发紧密的时代背景下,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有了更高的要求。2024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以“音乐教育‘ai’时光”为主题,围绕音乐教育核心、音乐科技的融合、声音疗愈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基本问题,以及AI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音乐教育的赛道中,全民需要围绕“创新学习模式”“普及数字化教育资源”等来共同擘画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蓝图。
教师数字素养主要是指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力。教师的胜任力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现出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情感、教学态度等,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字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来满足数字科技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音乐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与持续学习。各种教学工具在不断更新换代,教师仅仅会使用多媒体演示等一些基础教学工具已经不足以满足目前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应当不断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参加相关培训研讨会,及时、主动学习并使用各类新型教学工具。教师熟练运用各类新型工具的能力不断提升,未来的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逐渐提高。二是数字资源的获取与评价。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来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教育资源,运用自身扎实的信息素养鉴别无效信息,提取质量高、适用性强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与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工作高度融合。三是教学设计与指导。音乐教师要理解数字科技的巨大潜力,创造性地将数字科技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去。根据数字工具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比如远程教学、作业展示、小组活动等。与此同时,音乐教师不仅需自身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字工具的使用,提升学生的数字创新能力,实现数字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是音乐教师在数字时代进行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重要能力,通过音乐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的不断提高,优化音乐教学体系,为创造音乐教学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主要围绕“创新学习模式”“普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展开。
一是创新学习模式,通过数字科技实现音乐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实践学习。数字分析结果可以为每个学生在内容、风格、进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教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利用在线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传递音乐学习的经验和感受,实现音乐的远距离共创;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加学生贴近音乐实际的机会,真实体验音乐演出,感受音乐魅力。
二是普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对现有的音乐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堂、慕课、微课、乐谱、音乐素养课程等进行整合,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泛、实用性能强大的数字化音乐教育资源库,并与音乐类院校、教育机构、音乐家协会等建立合作,对音乐教育资源库进行长期有效的开发和监督,为音乐教育资料提供质量保障。通过政策通知、社会普及、学生口口相传、网络宣传、相关培训活动等方式普及数字化音乐教育资源,为音乐学习者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三是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音乐学习型社会,在建立内容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数字科技工具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音乐本身的价值,体验音乐表演的魅力所在,感知音乐之于生活的意义,激发音乐终身学习的激情。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音乐受众提供形式、内容多元化的音乐学习途径。除了学校履行正常教学职责外,学校与社会各行业之间加强合作,努力提高音乐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度。
综上所述,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复杂且漫长,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通过创新学习模式、普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等方式,为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数字科技时代之于音乐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音乐科技这一特色专业,便是将音乐与前沿科技紧密结合,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索音乐世界。数字科技赋能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等。同时,版权与知识产权问题、数字鸿沟、对新型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习者都需要共同努力,确保音乐教育在数字时代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