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积极塑造国际传播新范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6-25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6月21日,“应对世界不确定性:话语、媒介与全球治理”暨第八届形象研究与全球传播学术论坛在沪召开。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林学雷表示,媒介作为连接文明对话的关键纽带,在塑造国家形象、推进全球治理等维度发挥着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亟须凝聚全球学者的前沿思考与深刻洞见,为形象研究新思路与全球传播新生态提供有益启示。

  传播格局是国际政治和权力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权力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角逐和合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认为,当前全球传播呈现显著的“认知争夺”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传播技术不仅重构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更引发了传播权力体系的深层变革。中国在当代国际认知争夺战中需要认识到五大战略要件:话语、传播体系、敏捷应变、整合传播能力和技术基础设施。在此框架下,应以凝聚价值共识为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积极应对美西方“价值观联盟”的挑战,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与政权安全。

  经济社会的发展令国家用于国际传播的资源愈发丰富,高等教育的普及也积蓄了大量新闻传播人才。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看来,大国崛起需要与综合国力匹配的全球传播体系,技术赋能则使得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塑造依然多为“他塑”而非“自塑”,应有机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体系,同时激活民间传播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新的活力。

  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持续演变的世界格局不仅对各国治理体系构成严峻考验,也对全球层面的合作能力和共识构建提出更高要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表示,媒介既能成为降低不确定性的载体,也能成为加大不确定性的藩篱,全球传播不应只是信息的传递,更应是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认同建构。

  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承办。

【编辑:隋萌萌(报纸) 张赛(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