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语言景观外译与国家形象建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收藏 纠错
  语言景观是在公共场合呈现的具有特殊交际目的和特定功能的语言符号和/或非语言符号。国家形象是主体(一国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客体(一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总体印象与评价。语言景观外译与国家形象建构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景观外译做得越好越有助于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形象建构又反作用于语言景观外译,推动并完善语言景观外译。
  语言景观外译助推国家形象建构
  外语语言景观是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社会了解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家形象由多种信息共同建构,既有无形(非物质)因素,如媒体宣传、书本以及人们对他国的介绍等,也有有形(实体)因素,如该国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该国国民所创造的艺术品、他国民众与该国及该国国民的接触等。
  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根据是否亲历可分为亲历亲见与通过媒介两类。亲历亲见是外国人通过到一国旅游、学习、工作等建立起对该国的认知,通过媒介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建立起对该国的认知。媒介传播形成的印象往往是片面的,它受媒介宣传内容的左右,而不同国家媒介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对他国的报道会有误解和偏见。因此,重视亲历亲见这一信息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人们根据亲身经历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比从政治社会化的机构以及事件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眼见为实,人们会根据所见所闻调整对对象国的印象。外国人认识他国,往往从认识个别、特殊、鲜明、能够代表该国或该国的一个城市优势的典型事物开始。一个国家具体、实在可感的城市便是外国人来该国的第一站,也是其亲身感受该国、近距离认识该国的起点。认识一座城市首先是借助书写在城市建筑物上的文字和碑记,通过熟悉的文字来了解城市的文化,通过熟悉的语言来确定自己的方向,而陌生的他国文字往往无法达到这一目的。面对全然陌生的文字,人们通常会选择远离或躲避。全然陌生的文字难以让外国人了解该城市,了解该城市的文化,进而了解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对该国真实的一面不了解,只能凭借书本和本国媒体获得对该国不一定真实的印象,这一不真实的印象因媒体或书本的传播而有好有坏,有时不好的一面占主导地位,刻板的不良印象留存于脑海,无法被现实环境所改变,那么良好的城市形象、国家形象谈何重构?只要阅读到熟悉的文字,尤其是母语,即使是不同于自己国家的城市空间架构,也不会感到陌生。通过熟悉的文字,身临其境地感受他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才能建构对该国的真实印象。在此方面,语言景观外译可以助力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建构规约语言景观外译
  语言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工具。对此,需要推动语言景观外译,确保语言景观外译质量。同时,保质保量的语言景观外译又有助于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观念知识结构,其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现实等因素,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一旦条件成熟,即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质的变化。国家形象通过一国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形象来体现,这些形象往往通过具体且可感知的外显符号表现。城市语言景观是凸显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外显符号,是置身其中的外国人了解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最便捷的窗口,城市标牌上显示的是语言和/或非语言信息,蕴含着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外语景观可以消除外国人中国行的语言障碍,熟悉的文字可以减弱他们的异国他乡之感,他们也许会因此渐渐认同这座城市并对它产生好感,从而亲近这座城市,甚至提高对该城市所在国家的好感度。对不懂汉语的在华外国人来说,语言景观外译便成为其重要诉求,由此也可以助推国家形象建构。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都设有双语语言景观,但外语多是英语。语言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一国语言在他国公共空间的使用易于使该国受众产生一种地域融入感。随着来华旅游、学习、工作等的外国人增多,我们要更加有效地利用语言景观这一手段,在中国境内传播中国文化。为达此目的,我们要了解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除设置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语言景观外,也要及时增加作为窗口服务的其他语种,尤其是在边境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外国人到达较多的商业城市等,均有必要设置多语语言景观,增加的语种既可为来华外国人出行提供便利,又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从而使他们主动了解中国,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语言景观外译语种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能为外国人提供切实的语言服务,只有规范的语言景观才能满足外国人旅游、学习、工作等功能需求、文化信息的摄取和审美诉求,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以便他们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亲身体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从而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不规范、不正确、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景观,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服务作用,反而会有损国家形象;不仅不能让外国客人获得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反而会让他们产生误解或反感,留下不良印象。因此,建构国家形象需要设置与规范外语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作为国家形象构成的一部分,与国家形象互为依托。国家形象依托语言景观得以赋形,形成于阐释意义、传播文化和表达诉求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作用于受众,引起受众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受众通过对语言景观结构及含义的解读,形成感觉、认识、评价,综合其他因素最后形成对该国的看法。语言景观译写好坏,是否满足主体受众需要、是否与主体价值观相吻合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该国的印象与评价。当受众实事求是、理性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时,就能形成一种反映国家真实状况的国家形象;否则,就会歪曲事实,形成不真实的国家形象。语言景观对国家形象建构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助推国家形象建构,也可能损害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建构规约语言景观译写,要求语言景观译写既满足受众需求,又符合其民族文化与表达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俄符号景观‘译+制’双重机理融会研究”(22BYY1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西语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崔晋(报纸) 齐泽垚(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