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收藏 纠错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传播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通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主动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成为中国文化的讲述者;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进而主动了解中国。
  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绽放光芒。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在留学生教育中能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留学生通过学习生活,能深入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动机,避免因为文化差异产生误解。在接触中国文化艺术时,他们通过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而尊重不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理解和尊重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留学生会进行文化对比,寻找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态度。比如,来华留学生初至中国可能存在语言障碍、社交孤立、价值观冲突、生活适应等问题。可以让中外学生欢聚一堂,深度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全方位立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留学生有归属感,同家人朋友分享他们的中国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他们在中国学到的技能,进而传播中国文化。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从文化适应角度,它从语言、生活、民俗等方面浸润留学生的生活,促进文化适应交融;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可以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意识交流;在文化传播领域,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因此,在留学生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绽放光芒。 
  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传播成效。中国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主要有两个方面:文化知识学习和文化实践活动。但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出现了内容失准、模式失活、知性失配现象。目前,针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缺乏系统性,教学形态固化,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文化认知停留在表层,文化认同度低,实践转化能力滞后。
  二是文化实践活动方面,表现为主办繁杂、频次失度、形式同质的情况。各类机构、团体、社区等纷纷涉足文化活动,然而彼此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这就致使文化活动内容繁杂无序,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学生参与其中,仅仅知晓皮毛,难以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认知脉络,更无法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大量活动未能契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实际需求,对他们的文化背景考虑不周,只是粗略地采用中英文双语模式开展活动,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趣味性与积极性。再就是目前的文化活动以传统讲座、主题展览、沉浸体验为主要模式,活动形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这种固化的活动模式会导致文化传播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弱化。
  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提升路径。 
  一是多主体协同,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网络。以学校为主力,开发科学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将语言学习、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拓宽民俗文化认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夯实坚实基础。在校园布置上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成立学生传统文化社团,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
  积极整合企业、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为校园传统文化传播注入强劲动力,构建起坚实有力的补充体系。采用有趣的形式,如动漫、游戏等,参与开发具有深度和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教材、课程,将晦涩的传统文化知识予以生动展现。丰富文化实践活动,企业、社会组织可以赞助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文化场所,参与文化体验活动,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社会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新项目,挖掘传统文化新内涵,通过多维度紧密协作,全方位推动校园传统文化传播。 
  二是多载体联动,打造虚实互嵌的传播载体矩阵。实现传统文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精心设计显性课程,将传统文化直接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到隐性课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专业研习,甚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频繁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 
  将节庆活动与传统文化实践深度融合,引领学生沉浸式领略中国节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全方位感悟其深厚底蕴,激发学生对文化背后中国人思想内涵的深度探究。课堂采用多模态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于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文化教学效能。让自媒体成为学生文化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平台,学生可以有效利用自媒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分享中国文化。 
  三是多路径融合,创新多项互动传播路径体系。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多元教学体系。保留传统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互动性与现场感的同时,将云课堂引入教学过程,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在实践活动方面,既组织线下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理解,又充分利用云端博物馆、云上体验馆等线上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完善长效机制,筑牢可持续发展的传播保障体系。积极采用多元的文化评估手段。超越传统的纸笔测试,引入小组讨论、文化项目实践、个人文化演讲、视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探索并找到契合自身的文化表达形式,从而更深刻地展现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积极采取创新激励机制,促使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设立文化创作奖项,对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创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通过举办文化创意展览,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系统评估传播效果,借助数据统计量化分析学生文化展示活动的参与度、网络文化作品的点击量与分享数等,了解文化传播的范围与影响力。同时,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质性分析方式收集意见,及时发现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工作,保持其活力与成效。
  通过精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网络,涵盖 “主体协同、载体创新、路径多元、机制完善” 这四大核心维度,使留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价值,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战略支点。在留学生深度参与的传播进程中,使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实现从单纯的文化输出模式逐步升级为引发全球范围内广泛文化共鸣的全新格局,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