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凝心铸魂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收藏 纠错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迫切需要国际传播人才的保障。当前,急需培养一批“有中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国际传播人才,为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注入新鲜力量。
  为国际传播人才提供价值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培育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政治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指南针,是引领中国人民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灯塔。当前,全球地缘冲突不断加剧,国际传播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国际传播人才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发,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破解世界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有助于培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人才,助力他们以我为主,胸怀天下,掌握创造历史的主动权,肩负起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的实践价值,为国际传播人才明确了全球实践方向和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源于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它又高于实践,是指导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密钥,“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当前,中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与世界分享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介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创新经验。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入手,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通过国际传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胸怀世界的宗旨与方针。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丰厚的传播内容。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
  为国际传播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确定了新的文化使命,把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为国际传播人才提供了正确的新闻舆论观。“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们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真正向世界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及独特优势。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坚持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实践、阐明中国方案,让中国国际传播理论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媒体融合、互联网治理、国际传播等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命题,这一系列命题是在新闻传播改革创新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又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得以全方位应用与展示,通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释放了新的文化生产力,通过制定一系列国际传播规划,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国际传播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等问题的分析阐释紧密联系,从全球视野、人类文明视角给予国际传播人才以思想启迪。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文明观和文化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中国智慧。全球文明倡议是当代中国以自身行动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之后,对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需求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担当的体现。国际传播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好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传播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为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提供现实动力。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国际传播人才运用文化发展规律与文化传播规律,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深化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高校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应掌握国际传播规律,了解舆论宣传策略和艺术,拥有对重大问题的对外发声能力。
  要将“谁来传”“为谁传”“怎么传”作为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锚定方向。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三维能力——外语能力、技术能力与专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我们要引导国际公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当下国际传播从业者来说,会说外语是基础,掌握传播技术是支撑,讲好故事是关键。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国际传播教育的政治站位,彰显中国特色新闻学优势,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出发,为国际传播人才注入服务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新人,更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