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3
收藏 纠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殊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探寻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样态,对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驱动文化生产,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文化和数字融合的有效方式,将数字技术这个“智能变量”转化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增量”。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数字化、虚拟化、云端化,有利于实现长期保护、传承与再创作。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将中国36处古建筑场景数字化嵌入游戏,将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传统乐器的音效设计融入场景,利用虚幻引擎5和AI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切实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整合创意、生产、分发、消费等环节,有利于形成覆盖全链条的文化产业新生态。洛阳利用数字孪生、“5G+AI”、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多维立体、高精度、高仿真的“云石窟”,运用“IP开发”“跨界融合”等模式活化具有辨识性的历史IP,依托多种媒介实现文创产品与文旅项目全域开发,推动文化资源的全要素整合与全产业链增值,有效实现了文化价值、技术要素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数字优化文化传播,增强文化传承发展实效。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文化创作方式与教育实践模式的变革。首先,数字技术推动教育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认知与情感体验。哈尔滨亚冬会“冰雪文化虚拟博物馆”通过VR+AR技术打造线上冰雪文化展厅展示黑龙江的冰雪民俗、历史故事和传统技艺,开发冰雪运动VR教学模块带领学习者沉浸式参与滑雪项目的模拟,结合区块链技术将亚冬会吉祥物、冰雪运动精神等元素转化为数字藏品(NFT),有力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次,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沉浸式学习平台,可以催生适应性教学模式。故宫博物院利用“5G+8K”等数字技术将文物和古建筑高速率、超高清呈现,开发AR课程和“数字故宫”小程序,让全球学习者跨越时空“接触”中华文化遗产。最后,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夯实文化传承的人才基础。通过知识追踪、区块链、DeepSeek、精准画像、语料库和智库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场域的传承发展。
  数字形塑文化交流空间,实现文化有效共享。数字技术孵化了大量新媒体平台,可以促进文化共享互动。应秉持全民共享理念,依托“超文本叙事”激活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全域覆盖、分众适配的数字化传承体系。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云计算资源调度和大数据精准分析,消弭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深度适配多年龄圈层差异化的文化诉求。借助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看点推送等媒介,以“虚拟”与“互动”双向联结的影像、动画,推动文化符号的具象转译和情感赋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如“小红书”以人的个性化需要为出发点,设计国内(小红书)和海外(RedNote)两种版本,利用AI多模态算法引擎与行为画像建模技术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文化内容推荐。智能化、情感性、沉浸式、交互性的传播媒介,不仅有助于编织起跨文明、超界域的文化对话网络,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形象”的美学编码、“中国智慧”的价值传递和“中国担当”的全球话语表达,从而实现技术理性与文明叙事的高度耦合。
  数字丰富文化“走出去”载体,增强文化自信。“数字+文化”突破了中华文化出海的地理疆界和价值圈层,有助于实现文化产品在全球空间内的流动,提升文化国际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一方面,打造具有“情感联结力”的文化IP,通过现代技术与创新叙事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国际化创意形式结合。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出海是“技术硬实力”与“叙事软实力”的双重赋能。影片以亿级粒子特效与动态捕捉技术重构东方神话原型,将新国风美学与正义伦理融入微观艺术表达和跨文明情感叙事,通过视觉奇观唤起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构建全球数字文化共享平台,实现国际文化合作与跨文化交流。通过打造云端文物活化矩阵、虚拟非遗展演平台等数字文化新基建,将文化遗产、传统艺术、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送出国门,为全球提供更便捷、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如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创办的“数字文化年展”“云端丝路”等跨国协作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在数字技术加成下实现传播裂变、文化共享、情感共现、价值共鸣。
  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注入新动能。我们要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持续推动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共享创新,真正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田粉红(报纸) 齐泽垚(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