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6月14日,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届艺术学高端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论坛就当代艺术学的特点、艺术学科建设、艺术批评、艺术史以及戏曲、话剧、影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的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届艺术学高端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为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在致辞中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学要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建设。应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尊重艺术学的内在特性,提供教学、研究、创作齐头并进的互长平台。通过启动实施艺术学丛书等学术工程,保障年度高质量学术著作与教材出版,同时邀知名学者开讲“艺术大讲堂”,通过人才体系和师资队伍的搭建,培养出更多理论与创新能力兼优的学术骨干。我们要始终坚持任务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艺术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需借助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将观念和现象转化为具体的启示,提出和解决有意义的问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在阐述了“刺猬”与“狐狸”两类研究范式的辩证关系后提出,中国艺术普遍追求“象外之象”的审美理想,从建立解释艺术、宗教、伦理等广泛问题的统一理论框架,到聚焦具体的艺术个案,再到发掘中国艺术中存在的深层结构规律,整个认知过程体现了“万物有通”的哲学可调和视角与系统建构。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认为,构筑艺术学学科知识体系为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文艺创作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流溯”是当代艺术的新美质,其显著特点为既向前流动,同时又向后溯洄,通过“双源激荡”社会生活与传统文化双重源泉融汇,实现创造性转化,其核心在于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艺术学学科应产生更多彰显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传世之作,为世界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艺术学学科知识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了“史论评”的三维评价体系,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学科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徐元勇表示,艺术学理论在基础理论、交叉理论、应用理论和分支理论四大板块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贯通各艺术门类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分母功能”。学科创新应该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借古通今”的史学观和“触类旁通”的文艺观,通过经典理论的现代阐释推动创新发展。
在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夏燕靖看来,艺术学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实际,在保持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开展国际对话,既要避免盲目追随西方理论范式,又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
多措并举夯实艺术学学科发展根基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朱恒夫认为,新的领域进入研究者视野,新方法的应用也使得传统课题变得更有时代气息,艺术学作为一门承载人类审美与精神追求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仅是对过往艺术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与开拓。在当下这个多元共生、变革迅速的时代,艺术学需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各方养分,又要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质与文化内核,从对研究范式的深度剖析,到文化根源的执着探寻,再到评价体系的精心构筑,每一步都凝聚着学界对艺术本质与价值的深刻洞察,这些努力并非孤立之举,而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共同为艺术学学科知识体系筑牢根基。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朱恒夫主持会议并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上,二十余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朱恒夫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会上每一位演讲者都表现出具有较为广阔的视野、较为丰富的知识;专家们提出的新颖、发人深省的观点值得继续研究;专家们不是关在书房里做空洞的理论研究,而是关注现实,其出发点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据悉,上海师范大学为了提升本校艺术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科研,刻苦攻关,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会以促学术交流。在本届论坛上,有80多位专家学者在4个分论坛上分别报告了自己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主办单位还邀请了《文艺研究》等三十多家杂志的资深编辑对每一篇论文进行了点评。
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部和属下的影视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共同主办。

参加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届艺术学高端论坛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