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李继申 战火青春 永不褪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

  6月20日上午,在山东省平邑县托福泰康城的一个朴素房间内,96岁的抗战老兵李继申身着军装,在记者的注视下挺直腰板,深情唱起《沂蒙山小调》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苍劲而韵味十足的歌声在房间里回荡,将在场的人们带回到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开始,李继申这位身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用歌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李继申,1929年生,山东省平邑县丰阳镇长岭村人。1945年3月,当时担任村儿童团团长的李继申顶着凛冽山风徒步十几里找到八路军,毅然参军入伍。首长看他年纪太小,安排他做勤务兵。

  此后,从鲁南军区独立团到新四军2师5旅14团,从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61团到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221团,李继申经历了勤务员、通讯员到班长的蜕变。每一次部队番号的变更,不仅记录了李继申成长的历程,也记录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他数不清自己经历了多少次生死考验。“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很多人牺牲时才20多岁。”谈及往事,李继申眼中闪烁着泪光。数十场战役在他身上刻下无法磨灭的烙印——腰间的弹片创伤清晰可见,这块伤疤也被儿孙视为李继申为新中国甘洒热血的最美军功章。

  1949年2月,李继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4月复员,1956年在朱家村乡任组织干事,1962年4月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回村务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继申拿出一个破旧的皮包,这个皮包从抗日战争起就一直跟随他,皮包里是他珍藏70多年的照片,有合影,也有单人照。照片共有五六十张,是战争胜利后战友们分别时互相赠送的纪念。“送给战友继申同志留念——战友赵东林”……每张照片背后都写有名字或祝福语。那是70多年前,一群青春热血的战士相约重逢的“信件”,更是70年后,耄耋之年的李继申回忆烽火硝烟年代里深厚战友情谊的寄托。

  李继申用颤巍巍的手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铺在桌面上。灯光洒在那些黑白照片上,映照出70多年前一群年轻坚毅的脸庞。李继申的指尖轻触照片向记者轻声介绍道:“这是陶继祥,我的入党介绍人”“这是邓俊森……”苍老却浑厚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仿佛在呼唤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名字。战争年代的血与火,铸就了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在几十年的漫漫时光里,他经常用双手轻抚泛黄的战友照片,那一张张年轻俊俏的脸上,铭刻的是那段硝烟弥漫的青春。

  令李继申无比自豪的是,如今一家三代传承军旅血脉——儿子、孙子都曾入伍,全家有多名共产党员。“看看我现在的生活,党和政府在各方面都给了我许多照顾。我的家庭也十分幸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俺这一家人。我永远感谢党,感谢国家和社会!”抚今追昔,这位老兵十分感慨。

【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