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袁锦屏 烽火人生与信仰力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鲁迅公园的林荫道上,时常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97岁的袁锦屏无需依赖拐杖支撑,每日以稳健的步伐行走,说话声如洪钟,这份超越年龄的生命力,让人很难想象,他已走过近百年的风雨征程。

  1928年,袁锦屏出生于上海崇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6月,年仅15岁、初中毕业的他,在老师的引荐下,毅然投身新四军,奔赴苏北战场,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以及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之路。初入部队,凭借自身的文化基础,袁锦屏被安排从事新闻相关工作,参与《战斗报》《新闻报》的印刷。后续,部队看中其能力,安排老师传授他无线电技术,自此袁锦屏踏入通讯情报领域长达35年。袁锦屏表示,“情报工作虽没有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却同样充满危险与挑战,每一次电波的传递,都可能关乎无数战友的生命,关乎战斗的胜负走向”。

  袁锦屏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军直分会会长张荣生向记者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袁锦屏随部队奔赴丹东,他和战友们日夜坚守,保障通讯畅通、破译敌军情报,一次次从杂乱电波中捕捉关键信息。1953年,袁锦屏从丹东返回北京后,任防空军司令部情报参谋,1960年又被调入云南空军情报团。抗美援越战争中,他再次投身战场,凭借丰富经验与精湛技术,在隐蔽的情报战线与敌人激烈交锋,为支援越南人民抗击外敌提供关键情报。

  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袁锦屏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汇报了战斗的经过和部队情况。袁锦屏说,握手的那一刻感觉时间都停止了,他无比激动和喜悦。

  “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1978年,50岁的袁锦屏脱下军装,转业回到故乡上海,最终他选择投身上海住宅建筑一公司任党委书记,在新领域继续书写奋斗篇章。

  从抗日烽火中的热血少年,到情报战线上的隐秘英雄;从培育军事人才的幕后耕耘者,到退休后仍心系家国的世纪老人,袁锦屏的人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