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的抗战老兵吕欣今年100岁了。每当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你是灯塔》的旋律总会在她耳畔响起,将她带回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无比坚定的抗战时光。“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吕欣不禁轻声哼唱起来。
1925年出生的吕欣,16岁便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5年期间,她先后在苏北新四军军部和皖江第七师参谋处担任测绘员。1982 年2月至12 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工作。2015 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2017 年荣获新四军成立 80 周年纪念章。尽管没有亲临前线杀敌,但她用手中的笔为抗战胜利默默贡献着力量。
当时,测绘员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军用地图。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这项工作的开展异常艰难。由于缺乏测量仪器和专业技术,吕欣和战友们只能像小学生描红一般进行地图绘制。吕欣告诉记者,绘制地图样本有的来自国民政府,有的从日本侵略军处缴获。他们经常用一种带膜的半透明“气水纸”蒙在样图上,用直径仅七毫米笔杆、两毫米笔尖的细小钢笔,蘸着特制的“气水墨”,一笔一画仔细描摹,最后交由石印工人翻制拓印。
吕欣所说的绘图材料“气水纸”和“气水墨”,使用条件极为苛刻。“那‘气水纸’很娇气,不能用手触摸,热胀冷缩,遇到干燥天气就发脆,天气潮湿时发软胀大。‘气水墨’天热时往下滴得快;隆冬季节凝固在笔尖上,不容易描出线条。为了保证质量,夏天我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少蘸墨汁,时常擦汗,还要用几层手巾垫着手臂不让汗水渗到纸上,冬天常对着笔尖哈热气让墨汁能顺利滴下来。”吕欣说。
军用地图内容要求极其细致,村庄、道路、河流、桥梁等各类信息都需精准标记,甚至连常青树和落叶树都要区分开来,以便为作战和行军隐蔽提供条件参考。吕欣因儿时外伤导致一只眼睛角膜留有白翳,视力极差,只能依靠另一只眼睛坚持工作,但她和战友们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安徽大别山区、皖南地区以及沿长江直至安庆望江等地的地图绘制,为作战决策和各支队战斗推进提供了重要条件。
每张地图背后,都凝结着吕欣和战友们的无数心血和艰辛付出。她始终谦逊地说,自己不过是部队里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如今,国家日益繁荣富强,谈及伟大抗战精神,吕欣感慨万千:“伟大抗战精神是坚韧不拔、团结一心、舍生忘死的精神,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民族丰碑。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