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彰显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命题。政商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关系,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能否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商关系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政商关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一是政商互动不规范。部分地区政商互动存在“亲”不够、“清”过头或“亲”而不“清”等情况。一些地方官员对企业发展关心不足,服务意识淡薄,企业有困难找不到政府部门帮忙;也有个别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企业勾结,谋取私利,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导致政府与企业之间信任缺失,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企业投资积极性,制约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政商边界模糊。在某些地区,政府与企业在职责、利益等方面的边界不够清晰,存在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经营或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影响企业自主经营权;部分企业则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政府,增加政府负担。易引发权力寻租、腐败等问题,损害政府形象,阻碍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政策供给碎片化。现有政策存在碎片化、不连贯等问题,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缺乏有效整合与协调,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政策冲突、执行困难等情况。例如,一些惠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因部门间信息不共享、流程烦琐等原因,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这降低了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影响了企业对政策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不利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有效引导和支持。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需要界定“亲”与“清”的界限和维度。“亲”体现政商互动的有效性和紧密性,要求政府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关心企业困难,支持企业发展,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和良好沟通。企业也要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主动反映发展需求和问题,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清” 则强调政商互动界限清晰、规则明确。政府与企业在交往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从商。政府官员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经营;企业经营者不得向政府官员行贿,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政策优惠和利益。“亲”与“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亲”是目的,追求发展的效能;“清”是前提和保障,确保效能建立在规范、廉洁的基础上。二者统一于法治框架和市场规则之中,共同指向构建公平、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生态。
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地区结合自身社会经济特点,开展实践,尝试建立亲清政商关系。苏州市吴江区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亲清失衡”难题的实践探索,为回答“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长效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样本。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吴江区以9.76万家民营企业、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领跑江苏民营经济。通过制度创新,吴江区形成了“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政商生态。苏州市吴江区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方面的系统性探索,为解决前述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其经验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将“亲”与“清”的要求具体化、机制化、常态化。
第一,以组织化参与提升互动效能。针对政商互动不规范、有效性不足的问题,组织化能有效降低政企沟通成本,汇聚共性需求,提升协商对话的效率与代表性。吴江区依托其成熟的产业集群(如纺织、信息技术、装备、新材料),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及行业协会组织,截至2024年8月,区内存在区级商协会43个,会员超5000家,实现区域行业全覆盖。协会组织成为政府与企业间制度化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府通过协会收集行业共性问题,传递政策信息;企业通过协会表达诉求,参与政策研讨。特别是创新性地利用产业链党建平台,将党的组织优势嵌入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了政企之间、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发展目标的资源对接与协同治理,显著提升了政商互动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为解决“互动不足”提供了有效路径。
第二,以制度化规范划清交往界限。针对政商边界模糊带来的廉洁风险,制度建设通过清晰、刚性的规则明确“可为”与“不可为”,降低规则模糊带来的风险。2020年,吴江区率先出台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为公职人员和企业人员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明确鼓励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同时,大力推进企业廉洁合规建设,成立“廉洁合规企业联盟”和“企业廉洁合规建设服务团”,并聘请“廉洁合规辅导员”和“企业廉勤监督员”,将廉洁要求从政府端延伸到企业端。此外,持续更新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免罚轻罚清单”,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一个覆盖政府服务全过程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这种系统性的制度规范,显著增强了政商交往的规则性和可预期性,为“清”的维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三,整合改革政策供给。针对政策供给碎片化、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主动作为,整合分散的政策资源,构建系统、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吴江区自2018年起,每年系统性地出台全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性政策文件。这一做法并非简单的政策汇编,而是基于对企业组织化反馈需求的研判,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如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上进行整合、优化与升级。其目标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持,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这种持续、系统性的政策供给端改革,有效提升了营商政策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筑牢了区域发展的制度优势。
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是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平衡互动高效的“亲”与边界清晰的“清”之间的关系,解决互动不足、边界模糊、政策碎片化等核心问题。吴江区的实践表明,推动企业“组织化参与”是提升政商互动效能的有效途径;强化“制度化规范”是厘清政商边界、防范廉洁风险的治本之策;深化营商政策“改革政策供给”是优化政策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举措。这些制度化的探索,将“亲清”要求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可持续的具体机制。持续的制度创新,将推动政商互动在更规范、更透明、更高效的轨道上运行,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