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让红色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引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09
收藏 纠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现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既是培育符合党和国家政治理念与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理路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红色资源既囊括了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载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体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借助人物感知、理论学习、环境体验、场景触动、情感共鸣、实践参与等环节,不断强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育人实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有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形式,具有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要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落实政治要求,观照时代特征、融通育人理念,以讲深讲透讲活的话语形式、用心用情用理的叙述载体、做深做实做细的活动方式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凸显新时代党在高校建设中的总体目标和根本方向。 
  时势与事态相融通。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贯穿历史记忆、映照现实的物质载体和精神线索,以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相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的形式,打破历史与现代、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边界,为高校营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环境。 
  内在与外在相融合。红色资源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将宏大的历史架构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学、可行的教育素材。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重要作用,为青年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心理基础、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长期性、稳定性的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逻辑表征
  高校“大思政课”是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生成基础的统一性。红色资源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生、发展以及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高校“大思政课”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道理、哲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方法在高校场域下的综合运用。二者共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具有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文化根基的共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以人格塑造、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等形式体现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功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内涵要素的话语重构和时代表达。 
  育人功能的相似性。高校“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在功能属性、活动平台、育人合力方面的升级改造,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具有铸魂育人、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二者的出发点都在于通过构建话语体系、实践体系,达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立德树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
  实践路径 
  健全制度体系。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科学思维进行综合布局。一是夯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充分协调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综合运用红色资源的各类要素,使各部门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协同发挥“引水入田”的教育效果——既要确保各部门共同发力,也要协调均衡,避免教育活动的同质化、重叠化。二是通过评估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保障机制的协作运行,提高红色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可行性。 
  创新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学段衔接,促进一体化建设。要将红色资源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注重对大学生在知识层次、学科视角、专业能力、就业取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现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教学、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有序衔接,不断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黏附力”和针对性。二是拓展育人场域,凝聚教育合力。在坚持发挥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功能的同时,拓宽以班团建设、朋辈牵引、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建的生活教育界限,提升以家庭熏陶、家风教育、家长培育为一体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以场馆建设、资源互补、师资协同配合的社会教育矩阵,建成区域联动、资源联通、优势联合的育人新格局。 
  激发理论活力。要不断更新叙事内容、优化表达技巧、创新表现形式,拓展红色资源的内涵。通过创设有温度的红色文化育人素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中,不断增强新时代红色资源对青年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做到理性分析、感性触动、柔性驱动。 
  丰富教育载体。一是加强活动联动联通。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日常教育、专项教育、专题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红色元素和思政元素。抓好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点事件开展仪式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景感人。二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以校史校情为基本内容,深入挖掘高校攻坚克难的历史史实,重点突出功勋教授、劳动模范、最美辅导员及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典型代表的先进事迹,形成理实并重、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的育人材料。深度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促成校内外资源联动和育人共建,积极打造高校“红色+N(法治、教育、科技、人物)文化之旅”等教育IP。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2024A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