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清俐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并作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部署和重要论述,为我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4年,山东立足省情,前瞻布局,将“山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列为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为山东省落实国家战略、探索因地制宜路径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该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袁红英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以及山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以山东为范本
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本项目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袁红英: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发展阶段跃升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标识性概念,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升级发展动力和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引意义。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重要方向。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在此背景下,以山东为范本开展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研究,有望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更加高效推进山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本课题立足山东省情实际,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逻辑、实践路径等命题进行了系统探索,期望为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提供理论增量,为“十五五”时期山东乃至全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能的智识参考。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
理论内涵与运行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重大标识性概念,如何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袁红英: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驱动,对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最强推动作用,最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从生产力的内在特征看,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提出了进阶性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既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基础性要素的“量变”积累,更是生产要素本身内在特性及其相互组合模式引发的生产方式“质变”革新。从生产力的发展构成看,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其承载主体呈现多元创新态势,所处领域具有高成长性特征,进入技术门槛较高而竞争格局相对宽松,劳动复杂性更高因而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对唯物史观理论叙事的发展。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体现了生产力的一般规定,也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也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外物的和谐不悖,强调生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手段,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从核心特征看,新质生产力蕴含科技创新的深度赋能、产业融合的跨界协同、绿色发展的内在坚守、人才资源的高端集聚。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运行机制是什么?
袁红英: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维运行机制。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赋能生产关系适应性变革,可以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核心要素作用。二是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为纽带。新质生产力通过推进三者协同融合发展,全方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加速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以先进要素为支撑。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注入新动能,通过劳动资料智能化升级助推效能跃迁,通过多维劳动对象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高效组合与顺畅流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四是以绿色为底色。以绿色技术赋能创新发展,以绿色产业培育增长动能,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生态体系,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五是以改革为动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激活要素流动以夯实市场根基,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创新堵点以打造核心引擎,通过保障配套改革破除制度壁垒以夯实发展基础,契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山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短板体现在哪些方面?
袁红英: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突出的基础优势。从战略端看,山东地处南北联动、承东启西的国家战略重要枢纽位置,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大利好契机。从产业端看,山东产业规模庞大且体系完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主体梯度培育成效凸显,为产业向新和科技向强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从要素端看,山东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加速、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数据要素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了要素供给优势。从区域端看,山东牵头沿黄省际协同,强化陆海空统筹一体发展,加快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区域一体协同发展为产业重点与区域重点聚合起势构筑了高质量发展轴带。但需要注意到,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绿色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等方面存在短板与不足,仍需要聚力改革、大力创新、扎实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下一步山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有哪些?
袁红英:山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可期,建议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突出整体性思维。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统一市场与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重要关系。二是突出系统性思维。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协同发力,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施策。三是突出一体化思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卡点堵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四是突出融合化思维。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并进,加快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体系绿色化转型、低碳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目标。五是突出市场化思维。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制度创新试点、区域政策协同、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等领域持续开展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