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马克思主义列表 >马克思主义详情

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学理阐释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7-10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7月4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执政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旨在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加强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蕴含丰富深刻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专职副书记薛伟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指引百年大党开辟了自我革命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篇章,坚持好发展好这一重要思想,关键是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领悟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金卫在致辞中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加强对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研究和总结,丰富和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要聚焦事关党的建设的重大而紧迫的前沿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办法,不断概括带有规律性的党建新经验,提炼有学理性的党建新理论。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传鹤认为,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基础。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群关系,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发挥了制度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优势。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王增福认为,在历史维度上,党的领导始终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原则;在实践维度上,党的全面领导为系统性改革提供方向保障、共识凝聚与效能集成三重支撑,确保改革锚定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总目标,二者形成辩证互促的闭环,改革深化优化党的领导体系,而领导能力提升又反向赋能改革攻坚。

  在当前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效能与技术革命正在实现深度耦合。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冯锋提出,以大数据的应用提升党建质量,需要以理念革新为先导,推动党建分析模式从因果逻辑向数据关联转型;以产业支撑为基础,构建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底座;以多元共治为内核,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生态。

  党的作风建设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运君提出,不变的是党的性质宗旨,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立场、艰苦奋斗本色和求真务实品格;“变”则体现在因时而变的时代要求与创新,如问题导向下聚焦时代新症结;构建长效新机制,完善法规制度体系;融入监督新格局,强化多维度监督协同。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认为,党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底气。新时代以来,反腐败体现了党最彻底的自我革命,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引领社会持续发展。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波认为,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理论性格和实践特质的统一。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在回答新的时代变革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的学说。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巩克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原理性贡献,体现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层面。该理论体系以历史自觉回应世界政党治理难题,贡献人类政治文明新方案。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莹认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方面有机统一,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创新,更通过常态化群众路线效能评估及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实现政治生态净化与执政伦理升华的辩证互构。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子平认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框架下呈现发生依据、演进过程、发生机制三重逻辑。运用发生学理论来分析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形态演进以及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化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科学认知,从而为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认识。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党的作风建设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锋提出,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关键路径在于,以制度固本,坚持从严依规管党治党,扎紧制度笼子;以教育铸魂,持续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价值内核;坚持常态革新,着力构建常态化规范化的党内政治生活机制,永葆肌体活力。

  党的作风建设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给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与“正德治国”的德政伦理,是党的作风建设深层的文化基因,在传统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夯实执政合法性与强化政治引领力。

  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文化根基,更贡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政党廉洁治理范式,彰显中国智慧的世界性价值。

  党的调查研究方法论是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践行。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迪亮认为,党的调查研究方法论以求实性为内核,要求调研主体扎根现实,践行“察实况—听实话—摸实情—出实策—求实效”的全链条实践准则;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关切,以“精准选题—靶向调研—成果转化”提升政策回应效能;时间上建立长效常态机制,空间上覆盖“窗口门面”与“后院角落”,最终实现治理精准性与系统性的辩证统一。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立志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其内核聚焦“两个维护”的政治势能转化;最终指向全面提高党建质量的效能跃升,借由政治生态净化与健康党内文化培育,实现执政合法性根基与文化软实力的协同强化。

  党的斗争精神在强国复兴关键期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勇认为,这需要我们在理论根基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锻造斗争认知体系。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刘要停对研讨会作了点评。他认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大家作了非常深入透彻的研究,从学术角度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进行持续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问题,特别是如何体现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何创新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都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本次研讨会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韩冰主持会议。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