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4〕18号)颁布,提出“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预示着未来较长时间内,消费市场将迎来更为坚实的政策支撑。
在当今经济格局中,服务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服务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涵盖教育、医疗、娱乐等诸多领域,满足了人们在物质丰富后的精神与知识层面的追求。服务消费不仅是满足民众多元化需求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引擎。服务消费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激励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棋局中,中部六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重要的经济区和地理枢纽,中部六省以仅占全国10.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25.7%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1.3%的GDP(2024年),“三基地一枢纽”是其重要的战略定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释放服务消费潜能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来看,中部地区服务消费方面还存在着服务消费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服务消费结构有待优化、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等不足或制约因素,因此,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以期能对中部地区服务消费潜能的发挥提供借鉴。
推进科技创新 赋能服务消费高质量增长
科技创新能带来服务消费全方位升级,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能够有效扩大服务消费的规模,增加服务消费的种类,提升服务消费的品质。
一是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服务消费的高质量发展。中部六省要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投资。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这些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的应用和创新。积极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便捷、高效服务的需求。针对服务消费中的痛点问题,如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精准营销等,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多措并举,推动服务产品创新、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和拓展服务市场,为服务消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消费体验。深入挖掘消费者数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行为模式,从而精准开发服务产品,进行个性化推荐,并优化服务策略。鼓励借助科技创新,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如共享经济、线上线下融合(O2O)模式等。以共享经济为例,可推动共享出行、共享办公、共享住宿等领域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积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比如在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领域,通过虚拟场景或增强现实互动,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三是积极宣传和增强数据合规意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中部六省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广泛宣传数据合规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个人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让公众了解自己在数据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确保所收集的用户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因数据错误给用户带来不便或损失。要求服务提供商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对违反数据安全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使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消费时能够放心使用,增强消费意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服务消费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消费赖以存在的支撑条件,中部地区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经济人文结构在以下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使服务消费空间得到拓展。
一是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抓好联网、补网、强链工程,集中实施一批“短平快”项目,提升铁路网的整体效能;推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公路中的应用,提升公路的安全性、智能化程度和管理效率;鼓励地方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与城市运输系统连接;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加快水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二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通过提升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和传输速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消费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数字消费平台、推广智能消费终端、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等方式,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和支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丰富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如电子书、网络音乐、在线游戏等,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升级换代,推动信息查询终端、移动信息终端、智能物联网终端等普及应用,提升居民信息消费体验。
三是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以保障服务消费的稳步扩大,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推广区域供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供水普及率和供水质量;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减少漏损率,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质稳定性。积极引进多元化气源,确保供气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广LNG接收站和储气设施建设,增强天然气储备和应急调峰能力。加快热力管网建设和改造升级,提高供热能力和供热效率;引入智能化调控系统,实现供热的精准控制和节能降耗。推广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储能设施建设,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促进服务消费再上新台阶
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是挖掘中部六省服务消费潜力的重要一环。中部六省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服务业、打造品牌活动和节庆、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以及借鉴典型案例等,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有效提升地方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服务消费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先,中部六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山西的晋商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北的楚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以及安徽的徽文化等。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譬如,山西省可以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河南省可围绕中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湖北则可以借助其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推出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湖南可以借助岳麓书院、岳阳楼等展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进一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的内涵,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江西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开发红色旅游和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如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旅游目的地以及滕王阁、景德镇瓷器等观光线路等,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安徽的徽文化独具特色,包括徽州建筑、徽商文化、徽州戏曲等,可以围绕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品牌。
其次,中部地区山水秀美,自然景观丰富。可以依托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对传统服务业如餐饮、住宿、零售等进行升级改造,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要高度重视开拓银发经济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
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民俗节、旅游节、美食节等,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参与。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品牌发布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与知名企业、机构等进行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影响力。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促进服务消费优化升级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不仅有助于中部六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消费市场,提升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通过协同创新和模式探索,推动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部六省一是应深化服务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一是可以加强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健康医疗业等服务产业的跨界融合,开发综合型、体验式的服务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譬如,通过“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科技教育平台,提升服务消费的附加值。鼓励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服务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服务消费模式的升级和变革。通过协同创新,中部六省可以形成服务产业的新增长点,引领服务消费的新潮流。
二是应加强服务消费市场的互联互通,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推动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等市场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对接,降低服务消费的门槛和成本,提高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服务消费市场的数据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和消费者画像,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调整服务策略。同时,中部六省还可以联合举办各类服务消费展会、论坛等活动,搭建服务消费市场的交流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推动服务消费的繁荣发展。
三是应强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为服务消费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中部六省应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及企业,共同制定服务消费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服务人才。同时,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地域、单位之间的壁垒,通过简化户籍、社保等手续,降低人才流动的门槛和成本。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如项目合作、兼职聘用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服务消费的发展贡献力量。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为服务消费的发展提供保障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是服务消费发展的重要保障。中部六省应积极结合自身实际,多措并举,为服务消费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发掘服务消费潜能,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定专项政策。中部六省应因地制宜,深入研究服务消费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制定服务消费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研究制定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专项政策,针对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旅游、体育、教育等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精准落地。这些政策和规划应紧密结合区域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优化财政与税收政策。中部六省应积极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服务消费发展基金等,用于支持服务消费项目的建设、运营和推广。同时,优化税收政策,对服务消费领域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支持,降低其经营成本和税负水平;利用税收杠杆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促进从基本消费向品质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与服务。中部六省应积极鼓励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如发展线上信贷、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支持服务消费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资本实力,为服务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支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服务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
四是完善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中部六省应加强在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服务消费市场监管体系,共同应对跨区域的市场问题和消费纠纷。通过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形成区域协同监管的合力,提升整体监管效能。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副社长,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