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出现了思想波折。为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列宁创作了一系列哲学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哲学笔记》。《哲学笔记》由于其读书笔记和摘要的形式,没有受到如《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那样的重视,人们往往容易低估《哲学笔记》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实际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主要阐发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哲学笔记》则是全面阐发唯物辩证法、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涵盖了列宁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当然,由于《哲学笔记》是供个人研究使用的准备性著作,列宁哲学思想的许多精辟见解、创新观点还散落在庞杂的各篇笔记中,不少新原理、新论断还没有得到详细阐发,还不具备体系化、整体化的“思想外观”,是一座“隐形”的哲学思想宝库。
从文献学和版本考察角度来看,《哲学笔记》是后来的研究者对列宁在1895—1916年长达20年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注的通称。《哲学笔记》的主体部分,是列宁在1914年11月至1915年5月连续写成的八个蓝皮笔记本,列宁当年将其命名为《哲学笔记本。黑格尔、费尔巴哈及其他》。写作这八个蓝皮笔记时,列宁是在瑞士的伯尔尼,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作《伯尔尼笔记》。《哲学笔记》在列宁生前没有发表。在苏联,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时任《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杂志主编的德波林写了一个简介,认为列宁打算写一本唯物辩证法的专著。1929—1930年《列宁文集》俄文版第9卷和第12卷中公开发表了《哲学笔记》中的八个蓝皮笔记。1963年,《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对列宁哲学笔记作了重新编排,编为第29卷,并增加了列宁对于狄慈根和斯切克洛夫的两本书的批注。在中国,1956年,《哲学笔记》的第一个中文版本由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共收入27 篇文献。1959年,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重新校订了篇目和译文,共收入46篇文献,这些笔记按照年代顺序进行历史性逻辑编排,并作为《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8卷出版。在中文第二版第55卷中,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9卷又作了重新校订,省略了一些文章,并放弃了原来的时间顺序结构,共计38篇文献被分为三类进行编排:一是关于各种哲学著作的摘要和短文;二是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书籍、论文和书评的札记;三是阅读他人著作的批注。
如何把握《哲学笔记》的思想主旨和核心内容,学术界颇有争议。在苏联的传统研究中,代表性观点是凯德诺夫及其“计划构想论”,《哲学笔记》被视为列宁未完成的一部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学术专著的准备材料,其核心是“辩证法16要素”。另一种观点认为,凯德诺夫的理解是“一种先验的、目的论的、虚假的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解读模式”。列宁不是简单地“颠倒”黑格尔,而是以实践为基础来阐释辩证法理论,从而构建一种实践辩证法。还有观点认为,这些笔记是包含了多重异质性的学术文献群,甚至有人将之视为列宁哲学思想进程自我断裂的根据。西方“列宁学”的一些学者不仅把《哲学笔记》与列宁的早期思想对立起来,而且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主义化的奠基之作。这些观点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和意识形态立场,莫衷一是。实际上,作为列宁哲学思想的“隐形宝库”,《哲学笔记》是一部内容广博、思想深刻、富有创造性的哲学著作。这一著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0世纪列宁主义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哲学笔记》的理论创新不在于个别命题和观点,而在于其整体创意,其中包含着建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列宁构想。在笔记中,列宁系统追溯了从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辩证法思想发展史。其思想重心和思想主旨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比较研究中,概括辩证法的基本要素,提炼升华出大写字母的“逻辑”,作为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贯穿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一条思想红线,是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原则。“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列宁提出并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把个别与一般对立统一的共殊观,作为辩证逻辑的思想精髓,分析了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论述了辩证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列宁批判了新康德主义所谓“纯粹逻辑与认识论”,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把客观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关于自然科学著作的札记在《哲学笔记》中占有突出地位。列宁之所以关注自然科学史和科技革命,目的主要不在于研究自然科学本身,而在于从自然科学入手探究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到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在20世纪科学革命初见端倪的时候,列宁以“见微而知著”的哲学洞察,预见了当代科技革命发展和人类当代科学认识发展的整体化、系统化的大趋势。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是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强调的重要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整体原则和系统方法作用日益突出的大趋势。列宁反对单一、线性地理解因果关系,强调因果关系的辩证复杂性。列宁指出:“把新经验论(或‘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挣扎’同黑格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确切地说,同他的辩证方法加以比较,是极有教益的”,现代物理学“反对把规律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偶像化”,因为“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列宁关于因果联系的辩证性和反对把规律绝对化的深刻思想,预见了现代自然科学和控制论中机械决定论日益失效、统计规律作用显著增强的大趋势。
《哲学笔记》的重要价值,还在于通过揭示历史发展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从哲学高度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则是特定时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般总是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不会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只能通过具体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之问,在列宁那里得到了清晰的答案。在列宁看来,东方落后的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就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不同于西欧社会发展道路和形式的特殊性,并不违背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而恰恰是历史发展规律的直接体现,是历史领域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教条主义者包括各种形式的机会主义者的一个共同症结,就在于不懂得历史发展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这些哲学方法论原则,源自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列宁那里发展成为完整、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