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译心
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近日举行的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重磅金融举措。学者表示,这些政策举措对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推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将产生积极效应。
系统性支持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学者们认为,央行推出的八项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步发布的《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形成协同效应,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支撑。这些政策直面当前国际金融竞争新格局,着力破解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的关键瓶颈,将为其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级金融枢纽注入新动力。
补短板,强功能。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当前的功能短板,主要在于新型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的创新与供给不足。因此,此次发布的政策重点在于拓展上海金融工具的种类与市场深度广度,强化其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核心功能。
精准服务实体。央行支持上海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上“先行先试”,重点面向碳减排、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看来,这体现了央行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同时,更注重结构性调控的政策导向。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助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此举旨在确保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关键领域。
深化开放,强化枢纽。针对企业“走出去”的新需求,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认为,央行在临港新片区的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及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组合拳”,为探索服务企业的“上海模式”奠定了基础。吴卫星提出,这些政策显著强化了上海作为金融开放枢纽的功能,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其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制度型开放,成为连接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节点。这将有力提升上海金融国际化程度、巩固人民币全球地位,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和资金。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与市场机制也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辐射力,全面增强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鼓励创新,优化生态。政策明确鼓励在上海开展金融创新试点,推动金融科技和新兴业务发展,提升市场产品丰富度、服务能力,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吸引创新机构和人才集聚。《行动方案》特别提出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集聚上海,积极探索服务科技企业的特色金融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向楠分析,此举不仅可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创造新机遇,更能推动上海金融业从倚重传统业务向发展高端业务转型,提供跨业态、跨市场、跨境的综合解决方案,促进形成更高效、更密集的金融生态,贯通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
多维提升中国金融市场
开放水平与韧性
受访学者一致认为,此次政策“组合拳”是推动中国金融治理体系深层次、多维度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越认为,央行八项政策不仅实质性推进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标志着中国金融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这套“组合拳”体现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系统思维,为构建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扎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深化开放,提升吸引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提出,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将进一步拓展共建“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跨境资金融通效率,更好助力外贸企业发展,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
强化风控与数据治理。潘越认为,建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整合债券、货币及衍生品等多市场交易数据并实现系统分析,推动金融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实时预警,极大提升了监管的前瞻性与精准性。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和利用效率,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推动金融服务从“抵押依赖”转向“信用赋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炼认为,此举是对当前征信体系的有效补充,将提高征信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不仅有助于精准识别个体风险,更能遏制风险从个人向机构的传递,防范系统性风险。
根本目标在于服务实体经济。董希淼认为,新政策有助于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和跨境贸易提供更有效服务。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措施,将加速数字金融创新,也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潘越认为,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建设将推动国际合作深化与实体经济发展,重构跨境支付链条,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形成金融开放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银行管理系主任宫迪看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的多项支持性政策,力促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比如,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鼓励银行将更多贸易新业态主体纳入贸易便利化政策,将有效推动外贸向数字化、绿色化跃升;畅通跨境投融资循环、便利科技型企业跨境获取研发资金,能显著提升企业跨境资金配置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长远布局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受访学者表示,此次政策“组合拳”不仅是短期应对之策,更是着眼长远、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战略布局。
增强信心,优化环境。宫迪认为,新政策极大增强了市场主体的长期信心与投入意愿。便利化措施将有效降低贸易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与稳定性。积极吸引外资进入科研、科技等高端领域,促进资本双向流动,不仅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也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发展科技与绿色金融。马文杰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需率先发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支持上海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探索,以适应科技企业需求;中国证监会着力构建科技金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兼容机制。在欧美可持续金融政策波动时期,我国坚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鼓励开展碳金融业务,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沪港签署《绿色金融产品互认清单》,为我国提升国际绿色金融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将更加稳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迈向更高层次,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