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雨微
加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仅能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也可以为科学决策的民主化与理性化奠定坚实基础,更有助于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传播与公众理解之间依然存在明显鸿沟。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传播渠道单一、公众科学素养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阻碍了科学成果更广泛、更有效地触达社会大众。德国科隆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卡斯帕(Kai Kaspar)在7月发表于《心理学前沿》期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与网络上大量简化的科普内容相比,期刊文章更为严谨、复杂,也更具权威性。但这些内容主要面向专业科研人员,普通公众很难接触并理解。
公众理解期刊内容有难度
在科学素养对理性决策愈发重要的当下,提升公众理解以及沟通复杂科学概念的能力显得尤为关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9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虽然不少人能答对一些科学基础问题,比如抗生素的滥用或“潜伏期”的含义,但面对更复杂的科学概念,公众的理解难度明显上升。对此,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大卫·马科维茨(David Markowitz)在“对话”网发文表示,科学期刊中的新发现对普通读者来说往往晦涩难懂,这种理解障碍可能也在削弱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卡斯帕表示,专家之所以能理解期刊论文的深奥内容,是因为他们接受了系统训练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非专业人士,在面对非本领域的科学问题时,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在保持科学准确性的同时,让科学知识更易于被大众理解,成为学术界急需攻破的难题。
随着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年轻群体尤其依赖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获取科普内容。一些学者认为,数字平台与数字技术有望为破解科学传播难题提供更加多元而有效的路径,但同时也需警惕信息碎片化、算法偏见及伦理风险等潜在问题,充分认识并积极防范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元路径增进公众理解
近年来,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积极探索科学传播的新路径。卡斯帕表示,通俗摘要(Plain Language Summary)正逐渐成为一种实用且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普通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同时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此外,一些学者和机构还尝试通过漫画、讲故事等创新形式,让科学发现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马科维茨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工智能生成的科学摘要能够显著提升公众对科学信息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科学家的信任。他利用OpenAI开发的GPT-4模型为科学论文撰写重要性陈述。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摘要倾向于使用日常词汇,例如用“工作”(job)代替“职业”(occupation),使文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阅读人工智能生成摘要的读者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这一类读者撰写的总结内容更详细、准确,明显优于阅读人类撰写摘要的读者总结的内容。在另一项实验中,马科维茨还发现,当科学家的研究被简化描述时,读者对他们的可信度和信任度评价更高;相反,复杂晦涩的描述则会降低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
马科维茨认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逐渐被期刊接受,可能会促进公众更多地参与复杂科学议题的讨论。然而,他也提醒人们关注其中的伦理问题。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简化科学内容可能导致信息细节的丢失,甚至引发误解或过度简化。因此,透明度至关重要,科学家有责任明确告知读者摘要由人工智能生成,以避免潜在的偏见和误导。
除了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视频也逐渐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论文视频摘要的流行,各大视频平台凭借便捷、生动和易于分享的特点,在吸引公众关注科学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谨慎传播过于简化的信息
然而,卡斯帕在最新研究中提醒,虽然复杂的科学内容需要简化才能被大众理解,但过度简化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他指出,科学传播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易得性效应”的现象。这种效应意味着,当信息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呈现时,人们往往会高估其可信度,并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不切实际的信心,进而降低进一步核实信息的意愿,例如,不再主动咨询专家意见。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卡斯帕团队设计了一项实验。团队将四篇科学论文的摘要分别制作成两种风格的动画视频:一种保留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视觉呈现,另一种则使用更通俗的语言和更直观的画面。实验共招募了179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配观看其中一种视频。部分参与者在观看前还观看了一段关于“易得性效应”的教育视频,了解其潜在风险。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更简单的语言和呈现方式的视频摘要确实提升了公众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但是也会产生“易得性效应”,且该效应非常稳定。即便参与者事先了解了这一效应的存在,仍然倾向于高估自己对科学信息的判断能力。
卡斯帕慎重地表示,视频学术研究摘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简化的研究摘要可能导致公众高估自身评估科学发现的能力,从而助长错误信息与虚假新闻的传播。另一方面,视频与社交媒体平台在促进科学传播、吸引公众参与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公众对科学内容反应的因素,从而能够在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避免公众对自身理解能力的过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