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徽学兴起以来,徽州村落和山林经济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徽州文书等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一些颇具学术见解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黄山学院藏徽州文书汇编》收录了一户山地村落的珍贵文书——休宁上溪口杨家山文书(以下简称“杨家山文书”)。该户文书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达400余年,主要记载了休宁十三都四图杨家山朱江两姓在休婺两邑山林地带生活繁衍的生动历史,具体呈现了徽州地区“歉于田而丰于山”的地域特点,是反映明清徽州高山区域民众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两姓宗族“共业”现象值得重视
清末徽州地区拥有数百亩土地的大地主甚少,而山林则大都属宗族所有,且山林面积大,苗木生长周期长,也需要多户合伙经营。杨家山文书中的土地契约和诉讼文书中多次记录了数百年间朱江两姓共同购买、经营、维护山林田产和屋基地产的历史。
一份“嘉庆十九年朱江两姓为税拨业霸累课虚供叩恩赏追事状抄”称道:杨家山朱江两姓,素连姻亲,务农为生。凡置田山基地,两姓合契同买,照股拨管。雍正三年,合契承买汪宝廉田一十八亩、山地一十五亩。卖契详细载明田山字号、税亩、土名,总契清单由朱尔宜掌管,立拨单三十四张,佥册分明,拨单确据。另有其他文书提及朱江两姓合买沙婆坞山业,同养树木供课完粮等情。
该户文书留存了乾隆四十四年、嘉庆十五年、道光十年两姓共同重建香火楼(安奉朱江两姓香火祖先神主)的合同议墨、土地契约、收支账册等。“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朱江两姓立造香火楼合同议墨”文书写道:两姓宗祖情投意合,故同居一村,自明迄今,世守无异。万历年间两姓合契共买土名杨家山住基,先年两姓合造房屋二十五间,五股分住管业,每股分得五间等情。徽州宗族共业较为常见,两姓宗族“共业”相对少见。
“共业”的经营维护与宗族矛盾管控
陈柯云考证明代祁门“李氏山林置产簿”发现,宗族山林不许析分,严禁盗卖,只进不出。“乾隆十三年三月朱江两姓立公议同心协力举人抵敌墨”亦印证了这一史实。合墨讲述了乾隆初年溪口汪宾廉因“光禄寺公事急用”自愿将山田数号出卖,朱江两姓卖男典女集股艰难买入,作为村内共产。未料村内朱新大私自将豪猪垄出卖于原主名下开坟为业。原主自恃官高势大硬要强取。村内众议出一人挺身抵敌,费用依原买山三十四股公派均出。各股无论农忙与否,须帮贴出官之人家中事务。倘有执拗者,即将其分股山之茶柯竹木尽皆采摘砍伐抵费。出官之人若遇不测,其家中父母妻子由两姓共同供给,照管其子至十八岁、父母寿终为止。再议选一人出身替当,族众不得贪生推却。议定日后山税永远无许私自出卖外姓。众议如有私通卖情以及出卖山税者,族内察出何人,公议定行活埋处死。文后附有三十四股所有人的名录和花押。
两姓同居一村,也非一团和气,矛盾在所难免。“嘉庆十八年三月朱舜全等立议合同”讲述了立议合同人朱舜全等人,因族恶朱元宝弟兄断绝众路,毒害无休,诬告良民,两姓合族齐出招丁派费理备讼事。若推辞不出,听族内公罚。各房执事者斗费存候,斗费不涉出身人之事。各房家长各管各费。从细腻的文字记述中可窥见徽州山地农人生活之艰辛、同心抵敌之决心以及家法族规之严苛。
土地诉讼纠葛不断
杨家山地处休婺交界,涉及两县之间土地买卖的纠纷尤显复杂,是非难断。据“道光八年九月江双梅抱呈朱衍庆证案卷抄”称:休邑西乡十三都四图民人江双梅状告婺北花桥吴仲宽等人。事因乾隆年间婺邑宋明周之祖余桢,将在字土名八号出卖于朱江名下,“今春”宋明周将伊祖仍存该业一亩三分九厘依旧出卖。突遭婺豪棍吴仲宽等称该山伊祖原业诈卖不遂,捏呈控案,江双梅遂遭锁押。幸报呈朱衍庆以恃豪欺压等情粘契陈叩府辕,奉宪将其先行保释。但婺豪棍劣衿财势舞弊仍将其锁押三月。后因讼棍逞恶操纵,证人俱未传讯,堂审不核契据,威迫具结。江双梅坦言,满腹冤抑难伸。
诉状言之切切,如此激烈焦灼的诉讼,是何结果?道光八年七月一份“告示”声称:据北乡花桥耆民吴延光生员等人具禀,生族文高户在字号山业,自清丈以来遵守祖训,历照鳞册供课守业。近因休邑杨家山朱涛、江双梅伪买宋姓,捏造在字山业两契,致生等以陡横捏占等情。数十年之伪谋,过一朝而昭雪,赏给示禁勒石宗祊。朱江两姓在这场土地纠纷中以落败收场。
山场火灾频频发生
据嘉庆年间婺邑十四都沂源王集德的一份诉状,声称:婺邑与休接壤,山多田少,全赖蓄养供课资生。地方“仇匪”江双梅、朱德福、朱春林等声扬放火,于嘉庆二年某月十六日夜突乘风放火,延烧在字山场苗山数号,约计松杉苗木大小数万有零,烧毁祖堂三塚。朱德福等供认确系失火延烧,自知情亏央中求情,立有禁约,遵例偿苗。嘉庆十二年又撞获朱德福延烧苗木引火烧山,投保恳息禁约。未料,在字等号山场又遭纵火延烧,时人撞见江双梅等由山后奔退,山杉松苗木二三万株,王姓祖塚累累遭成焦土。王集德在诉状最后声言:泣思婺休有分土无分民,有分业无分禁,岂任积意蓄害。
从江双梅等人的辩词看,在字号沂源坑山场属休宁杨家山朱江两姓和婺源王吴两姓的“共业”,分别管理各自畜养苗木茶柯,由来已久。婺源王瑞、王长魁等及吴兴禄等屡次盗害,撞获自知不合,愿罚甘约,可仍不自知守法。后山起火,无凭无据,王瑞等即怂恿王集德诬告江双梅等放火。殊不知,后山股分山场较王吴两姓为多,显然不合情理。实际是王瑞等纵火,恐被告发,于是先发制人,欲逞健强霸山场,诬告江双梅三人纵火,云云。纵火焚山本属重罪,然仍屡禁不止,反映出双方势同水火的矛盾关系,亦侧面反映出徽州高山地带民众生存的不易。
杨家山文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徽州文书史料,折射出明清时代地处县域交界地带徽州高山村落民众的社会生活实态,反映了宗法制度、土地制度、法律制度等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和民间应对。系统整理、发掘利用徽州文书是当前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趋势,以此为代表的“史料革命”势必有助于深化对徽州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徽学学科建设水平。
(作者系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