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中国典籍英译本中的学术性副文本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21
收藏 纠错

  国外汉学家把中国不同领域的典籍翻译成英语,他们的译本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这些译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除了精心打磨经典文本内容的翻译,还煞费苦心给出了大量的学术性副文本。副文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文论学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1930—2018)提出,是指相对于文学作品的“正文本”而言,环绕和穿插于正文本周边的辅助性文本因素。学术性副文本则是指那些形态多元、内涵丰富、具有学术严谨性的辅助性文本,这些副文本是学术型著作译本中独具特色的形态,能够从不同的视角为正文本补充有学术价值的信息,为中国典籍英译本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译本中的学术性副文本是译者在翻译“正文本”过程中产出的重要成果,体现了译者对译本的深度研究和独特见解。这类副文本除了常见的注释、图片、序、跋等形式,通常还包含双语对照词汇表、参考文献、长篇解说、译者评注、后记、相关研究成果清单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创新力的提升,学术性副文本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许多中国典籍的英译本也囊括一些花样翻新、极富创新特色的学术性副文本,如访谈视频、专业书评、权威期刊论文等。这样形式的副文本用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为正文本补充丰富、有趣的信息,并与正文本互相映衬,使译本具有鲜明特色,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功能。

  首先,学术性副文本信息丰富,有助于读者多视角解读中国典籍的内容。一方面,中国典籍英译本往往包含许多地名、人名、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独特意象等专业性内容,常常成为英语读者准确理解译本的拦路虎。注释、解释性说明、中英文对照词汇表等学术性副文本则能够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参考文献、译者的话、序言、后记等学术性副文本则能够为典籍的英译本补充各类学术信息,使不同的学术信息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有利于读者从多种角度深入阅读译本,提升读者对中国典籍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罗伯特·埃特肯(Robert Aitken,1917—2010)翻译的国学经典《菜根谭》译本(Vegetable Roots Discourse: Wisdom from Ming China on Life and Living)中,译者除了给出常见的注释外,还给出了中英词汇对照表和长达52页的后记。词汇对照表将译本中所有的拼音词汇与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威妥玛拼音对照排列,在方便读者查阅的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后记中补充了译者对作品思想的解读与作品相关背景介绍,包含小标题、词汇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翔实,格式规范,可以说是一篇质量上乘、观点丰富的学术论文。

  其次,学术性副文本形式多样,有助于读者克服理解困难,提升阅读兴趣。学术性副文本是译者从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出发,传递典籍思想,发挥个人力量引导读者理解并接受典籍文本的重要方式。多种多样的学术性副文本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部分译者通过序、跋等副文本总结翻译经历、传递个人思想、解读原作内容,也有译者通过图文互动的多模态副文本形式,补充文本信息,解读典籍文化内涵。《菜根谭》译本的合译者郭颖颐(Daniel W. Y. Kwok)就在译文后附上了一篇学术论文式的后记,后记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其中包含对原作不同版本的区分及其翻译史、原作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背景、高频词注释表及读者受众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译文内容,他还着重表达了对《菜根谭》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见解,引导读者结合当代文化价值观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一些中国典籍的英译本已不单纯是译本,而变成了一种综合文本。如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考工记》的英译本书名已变成《考工记 翻译与译注》。该译本由关增建与Konrad Herrmann合作完成,合译者Konrad Herrmann在译本中增加了大量的手绘图、示例图、照片等图片式副文本,以补充信息。这些图片式副文本包括中国不同时期的人物画像、地图、文物照片,还包括他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而手绘的示例图,这些图片更清晰、更直观地诠释典籍的内涵,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引导读者阅读,从而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还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理解《考工记》这部中国科技典籍的成就和特色。

  最后,学术性副文本的排版风格独具特色,有助于中国典籍的有效传播。一部学术著作的有效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排版风格。一般而言,排版风格是由出版商来设计并实施的。但是,许多中国典籍英译本的排版风格明显是根据译者提出的创意来完成的。例如,《菜根谭》英译本的封面就是译者邀请水墨画大师傅益瑶专门为译本创作的,封面内容简明扼要地传达了译本的主要内容与主旨思想,还充分彰显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与魅力,进一步促进译本的传播与接受。

  此外,一些译者还将学术性副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巧妙组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排版风格,吸引读者阅读,收获较好的接受效果。比如,日本学者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 1888—1971)翻译的《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是第一部汇聚李白诗歌及其研究的作品。该作品1922年出版后旋即获得巨大成功,至今已在海外再版20多次,创造了古典诗歌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出版传奇。《李白诗集》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其极具创新特性的排版风格。译本中,每首诗歌独占一页或两页,文字与留白疏密有度。在英文译文旁,译者还精心设计了诗歌的竖版中文标题,标题采用繁体字,据说是译者专门邀请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知名学者冯友兰等人书写的。竖版设计与繁体字相结合,使文本内容充满了中国古典风味。而且,一些页面的下方,有译者为该诗添加的简明注释,简洁清晰,与整体的排版风格完美呼应。这种新颖的排版风格也为英语读者理解李白诗歌、感悟中国文化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显然,这种新颖的版式风格充分展示了译者的创意与匠心。

  学术性副文本形式多样,组合巧妙,不仅是译者补充译本信息、传递个人思想的平台,也是译者为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典籍翻译不懈努力与深入探索的真实写照。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借鉴这些学术性副文本,在推动中国典籍翻译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反复领悟与学习,促进中国典籍翻译及中国文化更有效地走向世界,走进西方读者的心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著作整理及书写创新研究”(22&ZD3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教授)

【编辑:李培艳(报纸) 胡子轩(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