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多模态的整体性:人类学民族志新视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22
收藏 纠错
  人类学以长时段田野民族志研究见长。人类学民族志有三种主流模态,即文本、文物和影片。它们的研究进路各异,各自自成一体。新近有学者提出多模态人类学概念,指向多种模态的聚合,在人类学界引起广泛反响。
  民族志源于人类学,肇始于1851年出版的美国学者摩尔根的《易洛魁联盟》,特指人类学家在有别于自己成长背景的人群中从事长时段的田野工作,通过与本地人合作获得对对象人群和自己的深入认识,然后创作表达此认识,最后与社会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实现其专业使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民族志逐渐被其他学科借鉴,变成一种常规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对象领域已超越民族范畴,扩展到对乡村、工厂、医院、街区、学校、科学实验室等具体场域的长时段田野研究。
  人类学民族志在其开创之初即切割为两种模态——文本和文物。民族志文本以学者作品的形式呈现,包括调查报告、期刊文章、专著等,通过出版社实现社会交流。民族志文物以文化展品的形式呈现,包括各种文化专题展,通过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实现社会交流。民族志知识生产流程包含三个环节,即田野工作、民族志制作和民族志公开发表。一般而言,民族志文本强调民族志知识生产三个环节的生产者同一性,以此纯化它的第一手知识性质。民族志文物则属于博物馆为第一推动力的知识生产,田野工作者可能兼任文物收集者和文物目录撰写者的角色,但展览的第一责任人则另有其人——专业策展人。
  19世纪末电影摄影机诞生,人类学逐渐将它纳入自己的田野工作工具箱,并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奠定了自己的电影模态——民族志电影。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影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等新概念。民族志电影主要通过民族志电影展实现社会交流。与民族志文本类似,民族志电影强调民族志知识生产三个环节的生产者同一性,强调田野工作、影片制作和影片作者的生产者同一性。20世纪末以来,数字音像技术逐渐普及,人类学的电影模态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学术界逐渐厘清了民族志文本与民族志电影两种模态的关系。文字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本体论分杈,民族志电影不复制民族志文本,它们有各自独立的田野研究进路,和而不同地完善人类学知识生产。
  数字技术推动学术思想解放和学术创新,多模态人类学有望把民族志田野研究带到一个新的整体性地平线。《美国人类学家》2017年第1期刊发的《多模态人类学》一文,第一次提出多模态人类学这个概念。文章认为,影视人类学面临三大生态变化:其一,媒体生产的(相对)民主化和整体化;其二,人类学研究转向担当和合作;其三,人类学家的活跃角色面对专业和他们的田野社区。这些变化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即多模态人类学,不仅通过多媒体工作,而且通过一个联系不同媒体平台的场域,介入公共人类学和合作人类学。
  多模态文化记录在中国源远流长,譬如“图经”体例,“图”与“经”(文本)结合,可以追溯到《山海经》。21世纪以来,多模态学术实践日趋活跃。“中国节日志”课题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实施,由文本和影像两部分组成。影像部分题名为“中国节日影像志”,旨在以影片模态记录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该项目自2010年底开始实施,目前已进行200余个子课题的立项拍摄。“中国节日影像志”的项目队伍由150余个课题组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传媒机构的人员组成,项目组成员涵盖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影视艺术等多种专业。此外,一些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影片模态的民族志田野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社会分享提供了基础支持。
  近年来,庄孔韶团队发表耕耘多年的“绘画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成果、朱晓阳团队以戏剧模态呈现学术史研究的成果《魁阁时代》,在学界反响热烈。笔者的多模态民族志专著《娲皇宫志:探索一种人类学写文化体裁》,尝试以个案研究探索传统志学与人类学的融合,涉及文本和影片两种模态。近期以展览形式发表的“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则是一件涉及更多模态的民族志作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展览空间设计模态部分,突出俄亚纳西族宇宙观重视垂直轴的特征;文本模态部分,陈列一本纸质民族志专著《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2008),供观众翻阅;影片模态部分,循环放映两部电子版民族志影片《新年好》(2008)和《俄亚东巴初访广州》(2024);文物模态部分,从俄亚当地人那里租借了九只由当地人手工制作的牛皮口袋,并购买了俄亚当地产的谷子,包括小麦、大麦和玉米,把它们装入牛皮口袋中,供观众观看、触摸、嗅闻;装置模态部分,在俄亚定制了五张由当地人手工制作的东巴纸,加工成悬轴画,上面绘制从《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里摘录的插图,以视觉冲击力刺激观众的文化想象力;礼物模态部分,准备了赠给观众的小袋装的俄亚当地产的小麦、大麦和玉米。
  总之,每一种模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录与呈现价值,多模态民族志整合同一人类学家关于同一田野的多种模态的民族志研究成果,旨在以相比单一模态更为饱满的整体形式和内容兑现人类学家把自己的长期田野工作经验带给社会以增进人与人联结的学术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翔英(报纸) 齐泽垚(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